一、音樂性
音樂性即樂感。一個系統的放音有沒有樂感,是區分 Hi-End 與非 Hi-End 的分界線,因為樂感是 Hi-End 系統的靈魂。但系統有沒有很好的音樂性,取決于器材制造設計、選配以及應用調校過程的微妙問題,并非完全取決于系統的價格,與此相關連的,當然也不完全取決于組件的質量和器材的重量;甚至有不少中、高檔以上的晶體機,有不錯的功率輸出,在順性與調性方面也說得過去,放出的聲音也十分標準,聽音效光盤中飛機的盤旋、炮彈發射進行 的軌跡、以及砸碎玻璃的聲音等都相當出色,現場感不錯,這種系統也不存在特別令人厭惡的惡聲,但對于音樂愛好者,特別是古典音樂愛好者兼發燒友來講,聽音樂時總覺得”味同嚼蠟”, 這就是所謂系統音樂性差。就目前的一般制造與應用水平而言,管機的音樂感優于晶體機,個人認為LP 唱機的音樂感比 CD 唱機好,以致于至今仍有不少很有身份的高級發燒友,還是沉迷于管機與 LP 唱機的系統之中,并尊稱這種有樂感的聲音為“管味”,而對晶體機系統嗤之以鼻,甚至不屑一顧,一律貶斥它們發出的聲音為“晶體聲”。 |
二、音場
音場的位置應該包括音場的前、后、高、低。搭配不當的器材,會使整個音場聽起來像飄浮在半空中;有些又像是坐在音樂廳的二樓觀看舞臺一樣。形成音場位置的原因很多,比如揚聲器的擺位、頻率響應的不均勻都有很大的影響。一個理想的音場位置應該是怎樣的呢?我們可以用聽一個交響樂團演奏的方法來體會,當交響樂團演奏時,低音提琴、大提琴的聲音應該從比較低一點的地方發出來,小提琴的位置要比低音提琴和大提琴略高一些;錄音時,樂團應該是前低后高,像銅管樂器就極有可能在較高的位置。對于整個音場的高度,我們可以用下面的方法來確定:音場高度應該略低于坐著時兩眼平視的高度;換句話說,小提琴應該在視線以上,大提琴、低音提琴應該在視線以下;銅管至少要與小提琴等高或更高。那么音場的前、后位置應該在那里呢?資深的發燒友都知道,應該在揚聲器的前面板拉一條直線,然后往后延伸的一段距離內。當然,這種最理想的音場位置是不容易實現的,因為它與音響的搭配、聆聽環境和所播放的軟件有極大的關系。一般來說,從 揚聲器前面板往后延伸比較容易,不過不能“后縮”得太多,如果后縮太多,像一些發燒友說的那樣“直抵對街”就不對了。一般來說頻率響應與音場有密切的關系。高頻的延伸決定音場的高度,而低頻及高頻的延伸又決定音場的深度,而極低頻與極高頻如果都延伸的話,則音場就會比較大。所以VT-3S + ND-100 所呈現的音場遠不足外加了超低音 WOOFER-1 的。
![](images/6.jpg) |
三、音色
其實在音響系統中的每個環節、每個零件都會有各自的音色,比如電阻、電容器、晶體管、真空管、線材、機箱材質、 機箱結構等等,很多人不明白為什么音響器材中只要有一點小小的不同,聲音就大大的不一樣這道理,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每一樣零件的音色不同的緣故。而今音響器材的儀器測試多偏諧 波失真 、互調失真、頻率響應、阻尼因素等測量,并未用頻譜分析儀將泛音的結構加以分析,但即使是用頻譜分析儀分析出泛音的比例成份,還是無法知道聲音的好壞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兩臺頻率響應一樣,失真一樣的機器,而聲音卻不同的原因。因此我們不得不借助于一些對音色客觀的字匯來敘述,雖然不能盡意,但多少可以意會 ,要不評論器材只要用儀器來測試,何需用耳聽?音響雜志時常會用各式各樣的形容詞來形容音色與音質,像硬朗、明快、柔和、有韻、順暢、圓潤、華麗 、高貴、模糊、混濁、尖銳、凝聚、松散、厚重、淺薄、清澈、透明、細致、粗糙、強勁、豐滿、活潑等等,不下百種形容詞。 |
四、音質
音質的含義是什么?“音質”這個詞,一般籠統的意義是聲音的質量,但是在音響技術中它包含了三方面的內容:聲音的音高,即音頻的強度和幅度;聲音的音調,即音頻的頻率或每秒變化的次數 ;聲音的音色,即音頻泛音或諧波成分。談論某音響的音質好壞,主要是衡量聲音的上述三方面是否達到一定的水平,即相對于某一頻率或頻段的音高是否具有一定的強度,并且在要求的頻率范圍內 、同一音量下,各頻點的幅度是否均勻、均衡、飽滿,頻率響應曲線是否平直,聲音的音準是否準確,既忠實地呈現了音源頻率或成分的原來面目,頻率的畸變和相移又符合要求 。聲音的泛音適中,諧波較豐富,聽起來音色就優美動聽。 |
五、聽感
動態就是最小聲與最大聲涵蓋的范圍,器材的容裕度要足,輸出功率要大,喇叭的體形要大,與器材的增益也有關系,所以動態是很要花錢的。但是往往動態與音質互有矛盾 ,擴大機的輸出功率要大,使用的功率真空管或晶體管就要多,喇叭單體也要多。但多功率真 空管及晶體管,與多喇叭單體一定會影響音質。各種樂器不論是吹的、拉的或唱的,都有其「發聲順序」,但打擊樂器更容易分辨發聲順序的過程。一般打擊樂里的鈸、鋼琴、三角鐵等屬較高頻的樂器 ,鐘、鼓等屬較低頻的樂器,就是靠打擊的「發聲過程與順序」。例如擊鼓的「咚」聲,如果把這「咚」聲仔細分析的話,應該可以聽到鼓棒打到鼓皮上的一剎那聲響 ,然后由那一點的聲音由內往外地延展到整個鼓面 ,然后把鼓面的振動傳送到整個鼓的共鳴箱,再由舞臺的一點,呈輻射狀地傳送到整個音樂廳每一個角落。有的器材在小音量時的頻率響應還不錯,但在大音量時則高頻與低頻就不能同步放大,產生中頻突出的現象,音場也向前沖,層次也亂掉了,聲音也粗糙了起來 ,這就是功率非線性的現象。這種現象往往出現在電源變壓器的容量不夠大,輸出功率容裕不夠足,機箱結構不夠穩,電源線不夠粗,或喇叭單體的承載功率不夠高 ,音箱不夠結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