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晚,北京交響樂團2024年重點創作項目——科技交響樂組曲《交響編碼》,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科學與藝術大樓盛大首演,這部由青年作曲家鄭陽匠心打造、青年指揮家金郁礦精彩執棒的作品,匯聚了北京交響樂團、青年歌唱家張文沁、湯啟婧、王博,以及青年打擊樂演奏家宋洋的卓越演繹,共同呈現了一場科技感十足的交響狂歡。
《交響編碼》從生物科學、航天科技、量子力學等科技前沿汲取靈感,創新性地融合了電子音樂、聲學科技、人工智能及視聽實時交互等前沿元素,生動展現了藝術與科技的完美交融。易科為本次演出提供過了專業的音頻解決方案,助力展現中國科技發展的輝煌成就!
在本次演出的系統搭建中,制作完成的7.1.4 聲道音效需場地內精準還原,整個音頻系統由沉浸聲和頂部聲道兩大關鍵部分協同構成,其中環繞聲道由沉浸聲系統實現還原,頂部的四個聲道則由專門的頂部聲道揚聲器負責呈現。
沉浸聲系統的主擴揚聲器使用7只EAW MKC80同軸揚聲器放置在觀眾區最前方,橫向落地擺放,將揚聲器號筒旋轉至水平90°x 垂直 60° 的覆蓋角,確保觀眾能夠享受到充足的中高頻能量,音效體驗更佳。
驅動這組揚聲器的是 Powersoft T604功率放大器,緊湊的1U尺寸,蘊藏著驚人的6000W整機功率,為聲音注入澎湃動力,確保音質精準傳達。
位于側方及后方的環繞揚聲器,采用了15只易科自主研發的 ezacoustics IMC-6同軸點聲源揚聲器。
用于樂隊和指揮的返送揚聲器同樣采用了5只ezacoustics IMC-6同軸點聲源揚聲器,小巧的體積讓它可以藏身在現場的任意位置,讓現場更加美觀。
沉浸聲系統的核心依然使用了Astro Spatial Audio服務器。鑒于場地形狀狹長,無法滿足傳統7.1.4聲道布局的要求,易科團隊巧妙地利用服務器的先進算法,通過異型揚聲器坐標擺放,成功模擬了7.1.4聲道的布局,從而完美還原了音響效果。
此外,針對現場樂隊擴聲部分,依據樂隊所處實際位置適度拓寬范圍后,于服務器中精準擺位,實現與7.1.4音效重放的無縫融合。
頂部聲道揚聲器則由左右各2只安置在LED屏兩側的EAW AC6 自適應揚聲器,以及3只懸掛于LED屏頂部的 ezaoustics IMC-12同軸點聲源揚聲器共同組建而成。這些頂部揚聲器巧妙布局于演員后方,其中EAW AC6自適應揚聲器憑借其卓越的波束控制能力,完美避開表演區域,將音頻能量聚焦投射至觀眾區,有效避免了頂部聲道對舞臺演員的干擾。
所有ezaoustics揚聲器均由ezacoustics ETM12K4 功率放大器強力驅動,以此確保音效的穩定輸出與高品質還原。
主擴調音臺選用了Allen & Heath dLive S7000調音臺面,并配備了DM64接口箱放置于舞臺下臺口。通過編組、Direct out等多種方式,實現了調音臺與沉浸聲服務器的靈活結合,為調音師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操控體驗。
OB調音臺使用了Allen & Heath Avantis調音臺,通過DM64接口箱上的另一張gigaACE卡獲取信號,從而快速實現主擴與OB調音臺之間的無縫協作,不僅提升了工作效率,更為現場音效的呈現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系統評價
張一龍
《交響編碼》音響設計
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
博士生導師,錄音系副主任
本次音響設計工作中,關于系統調試與運行,有兩個方面讓我印象深刻。
一是工作效率的顯著提升。預制電子音樂和動效在全景聲預混棚的效果,可以通過Astro沉浸聲引擎非常迅速且高質量的在現場基本重現,只需要經過少許調試,就能比較完美的適配演出環境,盡快進入排練狀態。AC6音柱的調試過程同樣高效靈活,根據設計搭建到位后完全靠軟件實現環境匹配。尤其是本次演出的場地非常特殊,聲學環境和搭建條件比較嚴峻的情況下,仍然達到甚至超越了我的預期效果。總體實現了制作與播放的無縫銜接,確保節目從預制到現場演出的完美呈現。
二是整套音頻系統的靈活性與穩定性。因為這次節目的復雜性和實驗性,對系統提出了比較特殊的要求。我們搭建了一套將沉浸式擴聲系統與傳統電子音樂擴散系統相結合的復雜體系。這一系統不僅滿足管弦樂隊現場補聲和擴聲的需求,還支持預制電子音樂的實時控制,以及現場樂隊演奏時即時生成的電子音樂交互和AI現場音視頻互動等。同時在排練和走臺的過程中,節目還在不斷地調試和完善,這期間系統的靈活與便捷就顯得非常重要。而最終在響應各種復雜需求的考驗下,系統沒有發生任何非正常狀況,非常穩定的圓滿完成了演出任務。
從自然之美到宇宙之浩瀚,從微觀世界的精妙到宏觀維度的廣袤,當最后一個音符落下,這場視聽盛宴圓滿收官,北京交響樂團攜手一眾青年藝術家,為觀眾開啟了一扇通往藝術與科技交織世界的大門。
易科提供的這套專業音頻解決方案,為演出的成功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不僅精準還原了現場 7.1.4 聲道的震撼音效,為藝術家們的精彩演繹提供了堅實支撐,確保每一位觀眾都能身臨其境般感受藝術與科技融合的磅礴力量,更為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貢獻了一份力量!
關注微信公眾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