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坐在聆聽位置上,找另外一個人拿著一面鏡子,在左右兩側墻處移動鏡子,只要您能從鏡子中看到喇叭,那個區域就是第一次反射音區。第一次反射音區不是一條線那么窄,聲波也不是一條直線,所以第一次反射音區是喇叭與聆聽位置之間整個區域。我的意思是:在這個區域之貼上一塊60公分見方的吸音棉是沒有效果的,因為吸音面積太小了,必須從上到下布置多塊吸音棉。此處的吸音棉主要是吸收中高頻段與高頻段的反射音。
左右兩側墻的第一次反射音區可以吸收低頻嗎?
不能,第一次反射音區只能吸收中高頻或高頻,無法吸收低頻。如果想要吸收低頻,最簡單的方式可以在房間內的四個墻角處擺放吸收低頻的處理器,例如圓筒形低頻吸收器,三角形低頻吸收器、或DIY大捆吸音棉加上墻角空腔的低頻陷阱。如果是市售圓筒形低頻吸收器,每個墻角只放一個是不夠的,可能要放二、三個,其吸收低頻量感的效果才會比較明顯。
第一次反射音的吸收可以用二次余數取代嗎?
最好不要!二次余數擴散器的功能是擴散聲波,并非吸收聲波,所以第一次反射音的左右二側墻區域最好不要用二次余數擴散器,而是要用適當的吸音處理。
所謂的前硬中吸后擴散又是怎么個做法?
前硬中吸后擴散是我所提出,針對一般家里小聆聽空間所做的處理。所謂“前硬”就是聆聽者面對的前面那堵墻,也就是喇叭后墻。這堵墻面通常要硬底,也就是不能用板材釘成,因為板材釘成的墻面會因為共振而吸收大量的中低頻與低頻,造成低頻不夠厚實,聲音虛軟無力。
而“中吸”指的是喇叭與聆聽者之間的這個二側墻區域要做吸收處理,因為這個區域通常是第一次反射音最強的地方,而第一次反射音如果太強,會嚴重干擾定位感的清晰程度。
“后擴散”指的是聆聽位置后墻做聲波擴散處理,一方面讓聲波變得更均勻 ,另一方面也降低來自后墻的聲波反射壓力。
到底哪個頻域才需要特別去吸收與擴散呢?
一般而言從200Hz到2000Hz這段頻域要注重的是擴散,2000Hz-4000Hz這段頻域要注重的是吸收,4000Hz以上的頻域其實不必費心處理,因為室內的家具擺設等就能把過多的頻率吸收掉。而200Hz以下大多受制于Room Mode所產生的中低頻、低頻峰值,這么低的頻率如果想要用二次余數擴散器來處理,其體積勢必會很巨大,這是不切實際的,必須以低頻陷阱(Bass Trap)方式來處理。所以,聆聽空間需要的是二次余數擴散器,以及吸收高頻的一些聲學處理器,這些在市場上都可以買到,每件聲學處理器都會列有吸收頻域的規格,以及吸收的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