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或見到這樣的場景:
培訓的人,嗓子必然會沙啞,
公共場合的廣播總會出現麥克的嘯叫聲,
幾百人的會議廳,領導的講話總是聽不清晰,
……
這種時有時無,但必然會發生的事情,最大的原因,
有可能是因為使用的麥克風不夠專業或者是使用的音箱系統不夠好。
音響器材絕大部分都已經數字化,有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音色等式的兩端——輸入和輸出——本質上仍然還是模擬的。如同音頻專家開始擁抱數字技術一樣,IT工程師也開始研究聲學語言。而他們遇到的第一個障礙往往是網絡會議和討論系統。
|
第一:清晰度是關鍵
首先,音質的含義并不絕對。而是取決于環境。“音質好”的語音與“音質好”的音樂含義并不相同。原因如下:
音樂關乎保真度。在音樂方面獲得良好的音質,需要再現樂器完整的頻率范圍。基本頻率與泛音頻率的和諧融合能夠產生超凡美感,而房間內的回響能夠進一步提升這種感覺。
而另一方面,語音關乎的是清晰度,這就很不一樣了。清晰度的終極目標是能夠簡單分辨說出的每個字是什么。看起來很簡單,對不?可實際上,噪音帶來的干擾對我們準確感知語音有顯著影響。
你試過在古老高挑的禮堂中聊天嗎?延時反射能讓音樂更加豐富,更加莊嚴,但卻是清晰度最大的敵人。
語音清晰度在企業、機構及政府環境中都是最重要的。你希望CEO的演講聲音不錯。你希望學術報告能被充分理解。議員們希望大家聽到自己的聲音。在會談或會議中可能會影響可聽度的因素都需要減輕或消除。
第二:一切從話筒開始
系統的音質由最弱的環節決定,因此在來源就捕捉高品質的音頻便至關重要。而話筒仍是達成這一目標的出發點。
操作簡單,使用方便。使用不方便的會議麥克風,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會議過程、時間等產生影響,比如延長會議時間、耽誤會議進程等。
在會談室或會議室中主要使用的話筒種類是支架安裝式和佩戴式。表面安裝式或懸掛式話筒等特殊種類也不少見。對于語音及演講等使用情景而言,某些設計元素是共通的。大多數都會帶有內置防噴罩和減震架來將噪音降至最低。大小、形狀、重量和觀感也是重要的設計考量。
關注微信公眾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