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的聽音技能是音頻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同時也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聽音技能是一項高度個性化的活動,涉及生理、心理、感知以及認知個性化等多個方面。
1 聽音訓練的研究背景
與普通聽眾相比,音頻專業領域的從業人員應該能夠識別各種聲音屬性中更為精準的細節,并對他們所聽到的聲音內容進行判斷。在以往人們對聽音技能的認識中,專業的聽評能力是通過與有經驗的錄音師一起工作,從而獲取有關實踐方面的經驗,并經過個人長年積累才能獲得的。然而,這種經驗累積需要大量時間,且缺乏系統性的方法。因此,通過科學的訓練方法,系統而集中地進行訓練,提高對聲音屬性及細節的聽評能力,不僅對剛入門的錄音相關專業初學者打下工作基礎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而且對于已經有一定經驗的音頻工作者而言,這樣的訓練對于其進一步提高專業水平也同樣重要,這有利于他們站在一定的高度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習慣和方法,并作出相應的調整來糾正不良工作習慣。
目前,已有一些學者針對該領域開展了相關研究,這些研究成果討論了聽音訓練對錄音專業學生的重要性(如美國羅徹斯特理工學院Mark J. Indelicato等人所著的“How critical listening exercises complementtechnical courses to effectively provide audioeducation for engineering technology students”)、專業聽音訓練中聽音技能與技術應用的結合(如加拿大麥吉爾大學Denis Martin等人發表的“Dynamic Range Controller Ear Training: Description of a Methodology, Software Application, and Required Stimuli”,“Advanced Technical Ear Training: Development of an Innovative Set ofExercises for Audio Engineers”等論文)以及錄音作品藝術評價等問題(如馬薩諸塞大學洛厄爾分校William D等人發表的論文“TeachingListening”)。
現有研究表明,音頻專業人員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所能獲得的聽音技能可以在更短時間內通過系統訓練獲得。在中國傳媒大學,針對錄音系本科生開設的“聽音訓練與音質主觀評價”課程,正致力于開發更適合音頻專業學生的聽音能力訓練,力圖通過不同訓練項目建立起學生從聲音認知—聲音聽辨—技術應用—藝術評價的完整訓練體系。
2 聽音訓練體系的建構思路
聽音訓練體系整體上分為基礎訓練、核心訓練及延續訓練三部分。訓練項目的內容涉及音頻信號的物理特性、技術應用以及影響聲音感知的因素和它們對于錄音創作藝術層面的影響,如圖1所示。其中,基礎訓練以建立聲音物理特性和主觀感知的映射關系為目標,符合學生在物理認知層面上的需要;核心訓練以實現音響思維向技術手段的轉譯為目標;符合學生在技術操作層面的需要;延續訓練以提升聲音藝術性評價為目標,符合學生在音響藝術審美層面的需要。
圖1 聽音訓練課程的三個組成部分
基礎訓練對應著聲音基本物理特性及聲音感知中基本要素,包括頻率聽辨、音高感知、響度感知、音長感知和音色感知等。
核心訓練對應著音頻工作中可能使用的錄音手段或音頻處理設備,側重于與音頻工作相關的幾個音頻屬性,包括頻譜特性、動態范圍、空間屬性及特殊音頻效果等。每個部分旨在針對學生的三項聽音技能進行訓練:(1)能夠聽辨出由錄音手段或音頻處理設備參數變化引起的聲音微小差異;(2)能夠將聲音的變化與特定的手段或處理設備參數關聯;(3)對錄音手段或處理設備的參數設置的聲音形成絕對記憶。延續訓練是在學生已掌握核心訓練內容的基礎上,結合音響審美的方式,提出聲音音質評價和藝術評價的評價要素,給學生在聲音評價環節提供參考。
2.1訓練內容
訓練內容分為音高感知與頻譜均衡、響度感知與動態控制、音色感知與音質變化、空間感知與聲場建立及聲音的綜合聽辨五個部分,這五個部分相對獨立,互相之間無先后邏輯順序,可以從任何一個部分開始進行學習和訓練。每個部分對應音頻信號的一種主要性質,以及與這種性質相關的聲音處理方式。根據任一音頻信號的特點及處理這種信號特性的技術手段,該部分的內容包含與該音頻性質相關物理屬性、感知要素的聽辨訓練,以及與其相關的音頻處理設備控制參數變化的聽辨訓練。以音高感知與頻譜均衡訓練為例,與頻譜均衡相關的主要物理屬性是聲音的頻率,感知屬性是音高與音色;與頻譜處理相關的主要聲音處理方式是均衡處理,其中包含均衡器的使用、傳聲器的選擇與擺位,同時還涉及到重放監聽設備、傳輸設備、室內聲學條件及重放聲壓級等因素。圖2顯示了這一部分訓練項目的邏輯關系。
圖2 音高感知與頻譜均衡訓練內容的邏輯關系
2.2 訓練方法
訓練方法按照難度分為識別訓練、分辨訓練、匹配訓練及錯誤檢測訓練等。
識別訓練又稱為歸類和定性訓練,主要應用在基礎訓練中,目的是幫助學生建立聲音基礎物理特性與感知特性映射。
分辨訓練是在識別訓練的基礎上,比較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訓練素材之間的聽感差異。與識別訓練相比,分辨訓練在訓練素材的數量上有所增加,由單一的訓練素材增加為多個訓練素材;在訓練方式上,由單一的定性歸類訓練提升為多個素材之間的比較訓練。分辨訓練的目的是在識別訓練素材的同時了解該素材與其他素材之間的區別,從而加深對訓練素材聽感特征的記憶。匹配訓練是在分辨訓練的基礎上,通過學生自身調整參數設置,將訓練素材與參考素材進行配對的訓練方式,學生首先要分析參考素材,再復制出與參考素材相同的聲音效果。
錯誤檢測訓練是匹配訓練的反向思維訓練,即根據參考素材中出現的問題判斷問題出現的原因,并提出改進方案。匹配訓練與錯誤檢測訓練更貼近于音頻工作者的日常工作,通過匹配訓練,學生可以熟悉如何利用技術手段對聲音對象進行整合和調整;通過錯誤檢測訓練,可以加快學生對問題信號的反應速度,并能夠提出多種聲音處理方案。
3 訓練實例——壓縮效果匹配訓練
壓縮匹配訓練的重點是通過壓縮效果器參量變化情況訓練學生判斷不同參數變化給聲源帶來的壓縮效果。操作平臺為ProTools2018,壓縮效果器插件為UA的Urei 1176。以人聲壓縮為例,學生首先聽取參考信號的人聲壓縮效果,并通過調整Urei 1176中的各項參數,將未壓縮的人聲信號調整至與參考信號中的效果相匹配的狀態。
根據匹配訓練的原則,學生要調整的參數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設置其難度,在低階練習中僅限于壓縮比和壓縮增益。隨著壓縮比的增加,學生還需要調整壓縮增益,以保證人聲和其他聲部的平衡。此項訓練中,壓縮效果器的閾值已經預先設定好,以保證壓縮在人聲動態范圍內基本是有效的。在訓練過程中,引導學生仔細聽辨人聲音軌中動態最小和最大的樂句,并將其動態范圍與參考信號進行比較,判斷整體壓縮聽感上的壓縮量與參考信號的接近程度,以此方式一步一步接近正確答案。
壓縮效果器匹配訓練的高階練習會將壓縮參數增至三個,即壓縮比、壓縮增益和壓縮門限。訓練中要提示學生不要將壓縮門限的結果誤認為是增益補償。與低階練習的目標一樣,引導學生傾聽人聲中哪個部分被壓縮了,然后再決定三個參數的設定情況。
最后,課程會通過完整的混音作品,讓學生全面地進行壓縮效果的對比和聽辨。如圖3所示,訓練項目使用了neumman M149電子管傳聲器錄制的人聲壓縮處理,壓縮器為UA 的Urei 1176。要求學生聽辨A\B\C\D四個人聲壓縮效果,并將其與相應的壓縮處理匹配起來。
圖3 人聲效果匹配訓練
訓練中一共給出了4種壓縮設置,描述了幾種不同的壓縮情況。Urei 1176低壓縮比設置功能,如1:4的壓縮比,這種壓縮比可在不明顯改變整體動態的情況下改變人聲的響度;當關閉壓縮器的建立時間控制功能,則Urei不啟動,也不會對聲音信號產生壓縮作用;在相同輸入電平的情況下,提高輸出增益、增加建立時間會讓人聲力度感加強;如果進一步提高輸入電平,并將恢復時間增加到最大,人聲音量會得到明顯提升,唇齒音明顯,但呼吸聲會被放大,使人聲聽起來讓人感到疲憊、割裂、缺少力度,甚至是煩躁。學生將根據以上對聲音描述,將相應的音頻文件和具體的壓縮設置匹配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