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聯合國下屬的世界衛生組織(WHO)12日發布數據稱,目前全球有約11億年輕人(12-35歲之間)正面臨無法逆轉的聽力損失風險,個人音頻設備音量過大(例如用手機聽音樂)是造成風險的重要原因。世衛組織指出,目前全球約半數年輕人在使用手機等設備聽音樂時音量高于安全水平。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賽說,聽力損失往往是不可逆轉的,在人類擁有足夠保護聽力的技術和知識的情況下,不應讓眾多年輕人僅僅因為聽音樂而遭受聽力損失。
據了解,2017年我國主要電子音響產品總產值約為3104億元,同比增長6.74%。在過去的10年里,行業產值從2007年的1678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3104億元,總體實現較快增長。2018年上半年,行業主要產品總產值為1498億元,同比增長4.2%。預計,2018年全年行業主要產品總產值將達3300億元,同比增長6.3%。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無線耳機增長迅猛,同比增長了73.6%;自主隨身音頻產品發展迅猛,包括自主高端耳機、便攜音樂播放器、臺式播放器、耳放等。
那么針對這種不可逆的聽音方式,我們該如何避免及選擇在安全閥值內的無線音頻產品呢?
世衛組織同國際電信聯盟(ITU)給出了使用建議準則(簡稱WHO-ITU準則),包含在音頻設備上增加音量和時長監控功能、增加父母控制音量功能,以及用技術手段分析人們使用音頻設備的習慣是否安全等。世衛組織稱,大約一半的聽力損失病例可通過公共衛生措施加以干預。
作為使用者,我們在平時的使用習慣當中應該:1、每人每天帶的時間應該控制在一小時內,且應盡量調低音量以保護聽力;2、在選購耳機時,盡量選擇降噪耳機,最好是高質量的入耳式或頭戴式耳機,這樣可以降低背景噪音,讓使用者可以聽到較低音量的聲音。
耳朵和眼睛同樣重樣,合理的防范及保護,刻不容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