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屆全國舞蹈展演正在云南昆明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其中參演的5部舞劇受到高度關注,不論是現實題材民族舞劇《天路》、根據巴金原著改編的《家》、詩情畫意的《杜甫》,還是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符號的《人·參》、蕩氣回腸的民族史詩《諾瑪阿美》,均受到觀眾與業界的好評。
舞劇作為舞蹈、戲劇、音樂相結合的表演形式,在舞臺上經久不衰。我國的舞劇創作呈現繁榮景象,一直在向拓寬新領域、探索新語匯的方向不斷邁進,但是仍存在問題與不足。如何進一步推動舞臺精品創作,仍有待努力。
日前,參加此次展演的舞蹈界專家給出了他們自己的思考。
好舞劇兼具思想性與藝術性
舞劇《天路》
中國舞蹈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副主席,舞劇《天路》編劇羅斌認為,藝術創作中的思想性需要排在首位,優秀舞劇作品可以在觀念層面帶來啟示,與觀者產生共鳴。此外,他認為舞劇的藝術性也同樣重要,“優秀作品的藝術性與思想性是不可分割的,舞劇的獨有形式之美正是一種境界層面的展現。”
“一臺舞劇,不論是哲學層面抑或是情感傳遞都需要達到一定高度,才是可以稱其為好作品的基礎。”中國東方演藝集團編導、舞劇《杜甫》總編導周莉亞同樣強調了作品的思想性,同時,她認為每部優秀作品都有創作者明確的創排思路,“比如《天路》著重刻畫了人物情感與細節,《杜甫》強調了形式感與美感的新探索等等,當觀眾接受到這樣明確的思路時,自然會產生滿足感。”
在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看來,尊重舞劇創作規律、細致刻畫人物形象也是優秀舞劇的創作原則。“舞劇是舞臺美術、音樂、道具、服裝與舞蹈相結合的一門綜合藝術,而參加展演的5部舞劇正是在綜合性表現與思想性上達到了一定水準。”馮雙白說。
好舞劇為何稀缺?
目前,全國各地舞劇創作熱情高漲,但高質量的原創舞劇依然鳳毛麟角。絢爛精致的燈光舞美、高超精妙的舞技提升帶給觀眾華麗的“秀”,內涵與詩意的傳達卻成為紛繁過后抓不住的一場“空”。
羅斌提出,中國舞劇沒有產生清晰的語言類型,“雖然過度強調類型導致的模式化創作會損害藝術表達的靈動性,但是沒有清晰的類型界定會導致創作中模糊不清,不能明確作品的良莠。”其次藝術觀念不夠清晰,“我們過度把精力放在了肢體動作的錘煉上,創作主體意識相對淡薄。”
對于舞劇的創作,似乎一直受“長于抒情,拙于敘事”的困擾,北京舞蹈學院原院長呂藝生認為,在舞劇生產環節中,劇本是最薄弱、問題最多的一環,“舞劇是通過舞蹈講一個故事,首先故事本身要合乎邏輯,沒有前后矛盾,觀眾才可以沉浸在劇情中,同時欣賞舞蹈的美感。”
馮雙白指出,舞劇作為一種劇作類型,很多作品在結構處理上存在欠缺。包括核心事件的選擇、人物的命運與情節推進的結合、舞段與情節的融合等方面,須多思考。馮雙白還認為,舞劇舞臺上過多的修飾與堆砌、純粹舞蹈語言風格的展覽,會破壞舞劇整體的詩意,“此外,舞劇音樂的運用要多下功夫。劇中音樂多為情緒性與宣泄性的轟鳴,而乏于對主體形象的塑造、情節氛圍的渲染。”
現實題材的舞劇創作較少的現象顯而易見,問其原因,馮雙白與羅斌都直呼“難”,首先現實題材要求創作者深入生活,多方面觀察與積累,需要一定時間的沉淀,“舞劇一般不敢碰觸現實題材,也在于舞蹈語言沒有強烈的具象性,通過肢體語言很難表現。”羅斌說。
舞劇《天路》
以青藏鐵路建設為題材的《天路》作為本次舞蹈展演的開幕作品亮相,深受社會關注和好評。馮雙白認為這是一個明確的信號,并表示要大力倡導與加大現實題材舞劇的創作,緊跟時代腳步,推出更多精品。
關注人才培養,不斷打磨精品
要催生更多好的舞劇作品,需要創作者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養。“舞劇編創者應該不斷提升綜合人文素養,在宏觀的文化與藝術領域甚至藝術哲學層面上有自己的洞見。不僅要關注舞蹈的肢體表現,也要多思考藝術本源問題。”羅斌認為,抓緊時間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提升從業者綜合素質勢在必行。
“編導與主創團隊需要傾其所有來打造劇目。”周莉亞帶著舞劇《杜甫》參加本次展演,同時也與其他舞劇的主創進行了學習交流。她表示,創作者要永遠抱著學習的心態看別人的作品,帶著苛刻的目光看待自己的作品。在專家點評過作品后,她聽取意見立馬修改了3處問題,“作品出爐不易,但難免會有諸多問題,主創們一定不要因此就放棄而把作品擱置,而要聽取專家點評,迎難而上,不斷完善、打磨作品。”
周莉亞還呼吁更多的編導與演員堅持藝術創作初心,用更好的作品回報觀眾的期待,“要把每一場演出都作為第一場演出來對待,這樣作品才能走得更加踏實與長遠。我們要提供精致的作品來培養、回報觀眾,這樣才會有更多的人走進劇場,關注舞蹈藝術。”周莉亞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