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藝產業的融合、集聚、輻射與趨勢認知
更新時間:2018-3-21 13:41:34 編輯:藍天 文章來源:北京文化創意 調整文字大小:【
大中小】
[導讀] 表演藝術是國家文化創意的重要來源,以表演藝術為核心的演藝產業是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從政府到市場,都愈發重視演藝產業在當代社會政治、文化以及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我國演藝產業呈現跨界融合蓬勃發展之勢。
表演藝術是國家文化創意的重要來源,以表演藝術為核心的演藝產業是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從政府到市場,都愈發重視演藝產業在當代社會政治、文化以及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我國演藝產業呈現跨界融合蓬勃發展之勢。
演藝與資本的結合
隨著近年來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文化藝術領域的從業者在積極尋求文化產品價值,實現方式的多元化和價值鏈擴展。從文化企業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來看,文化資產的證券化是文化產品市場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標志。
在中國演出行業,2010年,主營主題公園和旅游演藝的宋城股份登陸創業板,2014年以楊麗萍為代表的云南文化登上新三板。兩家公司通過上市,使公司資產增長,現金流改善。演出公司看到了演藝經濟價值實現的另一種可能,對入市轉型躍躍欲試。
近年來,部分國有演藝企業以及民營演出公司在發展傳統劇院演出及相關業務的同時,也積極探索資本領域的運營。
自2015年開始,資本對演藝行業的關注進入到新的階段,喜劇、音樂劇、兒童劇、旅游演藝、票務平臺、藝術教育以及有大量IP劇在手的院團企業因其價值的延展性成為資本介入的重點領域。
演藝行業的各種融資并購紛紛上演。金海岸、開心麻花、丑小鴨、大碗娛樂,無論上市還是融資,都對資本展示出不同的吸引力。
但從文化金融發展的經驗來看,無論是傳統演出行業還是金融資本,都需要對這種結合保持理性的態度。
一方面演藝行業需要正視多種可能,對藝術創作、藝術傳播與資本之間的關系有新的認知。
另一方面,資本在進入演藝時,也應考慮資本市場與傳統演藝價值鏈如何健康結合,以求更長遠的合作。
演藝與數字文產的融合
近兩年來,世界各國都在聚焦數字化發展。2016年國務院發布《“十三五”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將數字產業列入五大十萬億級戰略新興產業之一。隨后,文化部出臺了《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向全社會發出鼓勵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明確信號,并提出大力推動演藝娛樂、文化旅游等文化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
演藝與數字文化產業的融合成為新的增長點。這既是數字文創發展的需求,也是演藝商業模式創新的契機。
文化創意產業經歷過“渠道為王”和各種技術元年的發展階段,內容已經成為技術應用發展的掣肘,愈來愈多的企業開始意識到在掌握技術之后對內容把控的重要性。此時,長期專注于內容與產品生產的演藝成為繼影視和視覺藝術后重要的原生性內容源泉,獲得包括互聯網企業在內的各種機構進一步關注。
數字文化產業與演藝的結合,將從藝術創作、藝術傳播、受眾拓展、管理運營思維、產業布局等多方面影響傳統演出行業,這也是文化科技化與科技文化化的升級形態。
除了藝術傳播形態上的劇院現場系列、直播、在線演出、VR/AR/MR與演出的結合,大數據分析也將被運用于演出與場館管理,并以IP運營的意識來打造演出項目,延長擴展演出的價值鏈,豐富演藝項目的盈利模式。
在演藝與數字文產融合發展的過程中,文化產業集團與互聯網企業均表現出積極的一面。文化產業集團及相關資本對演藝的關注逐漸增強。
早在2013年,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就投資了民營劇團開心麻花。2014年華人文化投資控股美國百老匯的音樂劇制作公BGV,中國資本首次介入國際主流音樂劇IP創作。2015年華人文化入股國內音樂劇制作公司七幕人生,2016年在上海開建“上海夢中心”,圍繞文化場館群建設發展產業集群及消費帶動,2018年1月在北京成立以搭建演藝平臺公司為目標的華人文化演藝公司CMC Live。
作為國內文化創意產業投資運營的代表性企業,華人文化在演藝上從內容創作、場館建設、平臺搭建、國際合作的全產業鏈布局及產業集群打造逐漸清晰。
阿里的大文娛布局中演藝也逐漸占有更重要的比重。從2014年入股到2017年全資并購大麥,阿里希望借此打通線上與線下演藝的意圖很明確。在運營管理方面,阿里也對大麥進行細分升級,將其擅長的大數據運用于大麥的管理與價值開發。一方面是數字文化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科技企業發展的自身內容需求。
另一方面,這也是傳統演藝行業突破自身傳播方式的重要契機。數字文產與演出的結合,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演出行業長期存在的成本疾病問題,豐富了產業形態,提升了演出運營與管理水平,促使行業不斷迭代,以更好地服務于廣大消費者。
演藝產業的聚集與輻射
演藝獲得資本和互聯網企業的關注,本質上是當今社會對演藝社會價值的認知不斷提升的結果。演藝項目的體驗性決定了其和文化旅游密不可分的關系,也決定了其在強調“體驗”與“參與”的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價值。
通過藝術節的舉辦和演藝特色小鎮的建設來激活演藝的乘數效應,帶動相關產業發展,進而形成城市或地區的文化品牌已成為社會共識。在這一過程中,演藝發揮了凝聚流量、文化、旅游等資源,培養地方居民文化素養,促進地方資源升級,優化空間布局,集聚產業項目的作用。
2015年開業的天橋藝術中心,是北京市打造天橋演藝聚集區的重要地標項目。在建的以國家大劇院舞美基地為重點工程的北京通州臺湖演藝小鎮,未來的建設目標也是以演藝產業為特色的文旅產業。
2017年12月,上海發布“文創50條”,更是明確提出,“要將上海打造成亞洲演藝之都,優化演藝設施布局,重點支持環人民廣場演藝活力區等8個演藝集聚區建設,加快形成演藝產業集聚效應。在向美國百老匯和倫敦西區演藝產業學習的同時,無論是從國家還是市場層面,都在探索有中國特色的演藝聚集區建設方法。
在藝術節對城市品牌提升方面,烏鎮戲劇節以演藝為特色,帶動烏鎮從眾多古鎮文旅項目中脫穎而出,形成了文化烏鎮的名片。更為重要的是,經民間資本運作的烏鎮戲劇節讓大家看到了藝術節藝術品質和經濟效益平衡的可能性。
烏鎮文旅的操盤手陳向宏在烏鎮之后運營了北京的古北水鎮。以戲劇大師鈴木忠志為代表的演藝活動依然是古北水鎮區別于其他文化旅游小鎮的特色之一。部分城市以音樂節和音樂產業為切入點,打造“音樂之都”。
演藝的價值正逐漸成為城市發展文化旅游和文化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
在資本市場上被稱為旅游演藝第一股的宋城演藝也憑借旅游演出和主題公園開發的豐厚經驗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版圖擴展,萬達、綠城等地產集團也以不同形式介入演出,或以此發展文化旅游,或投身特色小鎮的建設。
2018年1月宋城西塘中國演藝小鎮項目的簽約,被外部視為一個積極的投資信號。經歷過被過度消耗的視覺藝術為主題的文產項目建設大潮后,演藝由于其豐富的體驗性和參與性,與其他業態的融合能力以及外部輻射能力,為眾多領域帶來新的機遇和可能性。
基于新趨勢的認知轉變
長期以來,中國演藝行業對表演藝術的市場化和產業化導向存在兩種認知。一部分觀點對這種市場化探索持謹慎態度,擔心以市場為導向,一味追逐經濟效益而忽視了社會效益與藝術品質,或是產業的規模生產傷害表演的獨特性和唯一性。
另一方面,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民間資本和其他行業愈來愈多地進入演藝領域,贏利又成為企業必須面對的問題。
面對演藝產業出現的新趨勢,封閉排斥或是極速擴張也許都有欠考慮。事實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并不是矛盾的對立面,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過程。這是我們對演藝產業新趨勢認知的起點。同樣,這也更需要我們對傳統演藝產品的價值和新產品、新模式的價值進行梳理完善,以找到各自的競爭力。
首先,需要將單純的藝術創作和作為價值投資的演藝項目區分開。
無論何時,優質的內容一定是起點,有其發展潛力。但在地項目由于受場地時間限制,受眾體量有限,往往難以滿足價值最大化的訴求。
此時,互聯網、數字技術,或是打破傳統劇場演出觀念的演藝活動,都會成為傳統現場演出市場的有力補充。對于新技術使用是否會影響傳統的劇場演出,在階段性發展中,可能會有暫時的沖擊。
但從長遠來看,任何文化消費行為都有其具體的社會語境和特定的消費情景,只要做好各自的價值與功能定位,并不斷完善強化,兩者之間可以形成合力,造出符合現代消費語境的演出情景。
其次,對于地方政府和外來企業來說,需要理性認識“演藝+項目”的價值。
對于出資方,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企業,應該意識到,依靠演藝來實現文化產業中的乘數效應并不是簡單的事。一方面,演出項目的回本周期較長,投資大,風險大、真正形成品牌價值的旅游演出少之又少。
另一方面,以票房為主要盈利模式的演出項目并不能支持整個地區的經濟。即便是形成了良好的口碑與品牌的演出,也未必就能延展,形成良性循環、有聚集效應的產業鏈。
在后續的發展中,演藝如何與資本、地產等外部力量保持健康合作關系,以避免《印象·劉三姐》這樣有品牌、賺票房卻陷入債務困境的案例出現,這些都是有待我們探索的。
第三,演藝產業健康良性的發展,人才是關鍵。
技術、資本、產業化發展是當代社會發展的大趨勢。面對這些新現象,一方面,傳統演出行業的從業者應該不斷提升認知,特別是從事演出管理與運營的人,當做好多重準備,以適應新時代的變化和競爭。
另一方面,演藝項目往往是輕資產運營,價值評估很大程度取決于人。這對于進入演藝行業的資本、互聯網、房地產等企業來說,往往容易形成行業壁壘。對行業的理解需要不斷強化。了解演出行業、有資源、會管理、懂產業、對政策環境有意識的專業人才是演藝產業良性發展的保障。
演藝產業發展中出現的現象與問題,并非行業所獨有。在文化產業其他門類的發展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可能都會遭遇類似的問題。
首先要做好文化內容,其次是創新服務和創新運營思維。對內容和產品的關注在這個時代都難能可貴。
在行業越界擴容的今天,面對新時代的發展樣態和新的合作伙伴,我們也需要不斷學習掌握新的變現方式,培養與之相適應的開放包容的心態,在此基礎上探索演藝本體的價值。只有這樣,文化藝術才能有持久的活力,經濟才能有浸潤人心的關懷。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北京文化創意,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音響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網友評論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