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開始,一眾的智能音箱產品逐漸進入了我們的生活,這種具備語音交互能力的智能產品迅速出現在我們的家庭和朋友圈,以及各大互聯網分享平臺上。相信有不少人會為了這種新奇的體驗而買單,筆者也是其中的一員。但一番體驗過后,智能音箱在滿足了我們的獵奇心態之后,還有多少用武之地呢?筆者家里那個落滿灰塵的智能音箱告訴我們,智能音箱其實還差的很遠……
智能音箱是雞肋嗎?盡管這類產品開創了語音控制和人機交互的先河,頗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但在筆者看來智能音箱只能是智能硬件的一個初級形態。以國際上最為著名的兩款產品為例,即使亞馬遜echo和蘋果HomePod作為智能音箱也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業界公認最出色的智能音箱依然存在缺憾
盡管亞馬遜echo獲得了全球業界的一致好評,但作為中國的用戶卻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無法享用。而亞馬遜echo截止到目前為止依然是一個單純的智能音箱,它能提供的服務基本上于國產的智能音箱無明顯差別。或許它的算法會更為先進一些,表現的會更“聰明”一些,但無法落地本土的劣勢使得這款產品最終無法被中國的用戶所接受。而最新發布的蘋果HomePod則有著相近的命運,無本土化服務是這些國際巨頭的硬傷,至于那個傻傻的Siri便不再多提了。
無論是亞馬遜還是蘋果,他們的產品均存在功能單一、資源匱乏等劣質,這主要是以為他們的軟件開發環境完全基于國外,而非本土。在筆者看來,中國的智能硬件市場則必須要由中國的企業承托起來,因為他們更懂國人的需求,更容易整合中文應用環境的資源。水到自然渠成,自然會有海美迪這樣的企業,以及海美迪智能機器人這樣的產品出現在我們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