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智能音箱出貨在即 再掀價格與品質之辯
更新時間:2018-1-24 10:52:03 編輯:雪韻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調整文字大小:【
大中小】
[導讀] 近日,蘋果首款智能音箱產品HomePod已經獲得了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認證,這意味著這款產品可隨時發售。另據消息人士透露,HomePod的兩家組裝工廠之一的英業達已經出貨,首批出貨量大約100萬臺。
![](http://www.tszfjx.cn/news/2018/image/1/2018012439186161.jpg)
從來沒有任何一個硬件,可以通過極強的品牌和補貼,占有超過50%的市場份額。
近日,蘋果首款智能音箱產品HomePod已經獲得了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認證,這意味著這款產品可隨時發售。另據消息人士透露,HomePod的兩家組裝工廠之一的英業達已經出貨,首批出貨量大約100萬臺。
值得注意的是,HomePod官方定價為349美元。相較于亞馬遜Echo(售價99美元)和谷歌Home(售價129美元)而言,HomePod的價格可謂貴得咋舌。而正是這個“離經叛道”的價格,讓HomePod的銷售情況變得更加令人期待:它將在一定程度上驗證音箱用戶對于品質的追求。
“2017年‘雙11’之后,非天貓精靈的智能音箱流量轉化率大幅度下降,這說明用戶對于智能音箱的認知已經定格在了99元,再說別的,用戶沒興趣聽。”談及智能音箱價格問題,出門問問創始人李志飛此前在接受包括21世紀經濟報道在內的媒體采訪時無奈表示。“雙11”后,身為從業者,李志飛不得不將11月底推出的TichomeMini價格定為499元,盡管從性能上而講,它并不遜色于此前799元的Tichome。
但李志飛認為,隨著蘋果HomePod推出之后,整個行業將產生極大變化。
高端機入場
與許多新興品類一樣,智能音箱也存在優先“低價鋪貨”還是“高端體驗”這兩個派別。
蘋果HomePod無疑屬于后者。在2017年6月的WWDC開發者大會上,蘋果公司對外發布了這一智能音箱產品,它不僅可以聽歌,還能與家中支持HomeKit的智能產品連接,官方定價349美元,折合人民幣約2250元。
與亞馬遜及谷歌同類低價產品不同的是,蘋果公司將HomePod的宣傳點放在了音質上:HomePod配有蘋果專門設計的低音揚聲器,它是7個波束形成的自定義陣列,提供純粹的高頻音效,可以控制發聲方向,強大的技術可以保證原始唱片的特性。
從國內市場而言,百度公司去年11月推出的渡鴉Raven H也屬于講究體驗的一派。除了外觀上錯落有致呈現彩色立方體構造之外,Raven H在交互上兼顧語音和Touch觸摸板,同時采用Tymphany定制揚聲器,據稱是現有體積下的完美音質。
相較之下,更多的企業選擇了價格補貼。作為亞馬遜和谷歌最小版本的智能音箱,Amazon Echo Dot和Google Home Mini在美國假日季期間的價格從50美元降至了最低29美元。根據市場研究公司ABI Research的分析,Echo Dot的部件成本約為31美元,Google Home Mini的部件成本為26美元,且不含配送等成本。這意味著,亞馬遜與谷歌推出的智能音箱折扣版,很可能在虧損銷售。
國內的價格戰則更甚。2017年“雙11”期間,原價499元的天貓精靈X1折后促銷價達到了99元,而背靠京東與科大訊飛兩位“干爹”、由靈隆科技研發的預約價299元的叮咚TOP,更是降到了令人咋舌的49元。
“現在有的智能音箱價格較貴,有的較便宜。無論采取高價或低價策略,既與市場正處于初期階段相關,也與公司戰略密切相關,”靈隆科技CEO魏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長期角度而言,我們認為智能音箱很難通過硬件本身盈利,它更重要的價值點在于用戶家庭生活中作為人機交互的入口。”
阿里巴巴方面對此的態度類似。“我們不靠硬件賺錢,而是希望更大程度上降低行業的門檻,讓更多的用戶能夠使用這款產品。”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負責人淺雪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這樣解讀天貓精靈的運營思路。據悉,目前天貓精靈已在母嬰室、養老院等場景開始落地。
取舍之間“智能音箱處于起步階段,大家都在嘗試不同的推廣方式,降價銷售是希望把市場推起來,培養用戶習慣。”圍繞當前智能音箱行業現狀,IHS Markit首席分析師劉學巖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但同時他強調,這不是一個長期的銷售策略。
也有巨頭根本不考慮降價策略。“現在巨頭都在做補貼,Raven H不做價格補貼,不簽署內容生態條款,唯獨通過用戶體驗,確保產品能夠落地,”圍繞當前的補貼戰,百度智能硬件總經理呂騁強硬地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不做補貼的背后,在于智能硬件領域沒有出現過一款絕對壟斷級的產品。事實上,即便是在諸如智能手機這樣相當成熟的市場內,有著iPhone這樣的現象級產品,但仍有大量不同類型、聚焦不同功能的手機存在。
“從來沒有任何一個硬件,可以通過極強的品牌和補貼,占有超過50%的市場份額。”李志飛同樣表示,“首先,消費者偏好不同,無論是硬件形態、顏色、材質或是內在功能,都可能促使消費者購買不同的產品;其次,硬件銷售是被渠道驅動的,不同渠道上也會形成不同的消費者需求。”
一方面,資本很難通過“補貼-清場-抬價”的軟件邏輯來操作硬件產品,另一方面,前期投入大量補貼很可能令資本不堪重負。“假設單個硬件補貼200元,那么要獲得200萬用戶就需要4億元,要獲得千萬甚至上億的用戶,就需要更為巨大的資金量。長此以往,賣得越多,虧得越多。”李志飛稱。
對于企業而言,這就意味著兩條道路:是將更多資金用于鋪貨補貼上,還是用于產品研發上。換言之,智能音箱行業需要弄清楚,當前的“主要矛盾”究竟是用戶接受度不夠,還是產品本身的問題。
“智能音箱目前普及過程中主要的市場阻力是語音識別、語義理解等的相關技術不夠成熟,用戶體驗不夠好;另外就是與服務還不夠豐富,客戶黏性不強。”劉學巖強調,“未來勝出的廠商應該具備兩個基本的特點:技術完善和內容豐富。”
幾位對智能硬件產品擁有興趣的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市面上智能音箱還“沒有特別實用的,是否入手仍在觀望中。”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21世紀經濟報道,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音響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網友評論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