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接觸Green—GO數字音頻內通系統是在4月22日的武漢“知音號音頻系統推廣”活動上。在這之前我對內通產品的了解不深,僅僅是在BBC及央視的一些工作經歷中有所觸及。
推廣活動前一個月收到了Green—GO的產品資料,在當時看來它和其他內通產品差別不是很大,無非就是通道多一些,全數字化等。可在后來的應用中,Green—GO徹底顛覆了我最初的認知。
GGO-MCR12多通道桌面基站
在4月22日活動當天,我需要搭建一個Green—GO的內通系統進行演示。按照慣例,我們會提前幾天對產品進行系統搭建模擬和研究。不料運輸出狀況,直到推廣會當天我才拿到實物,根本沒時間搗鼓,這對于一個內通新手來說無疑是噩夢!但實際情況是——我很快就根據說明書將有線的系統聯通,將無線系統進行了配對使用!
在此強調我絕對不是特例,因為Green—GO的最大優勢就是連接簡單!但凡具備一定音頻使用基礎的人,都能在短時間內將系統聯通并進行使用。以往工程師必須擁有相關專業知識儲備,并通過基站才能完成通道配置,而Green—GO恰巧是“小白的春天”。
過去使用有線系統的時候,一般面臨兩種選擇。一個是使用帶電池的腰包,特別沉;另一個是使用電線供電,外加音頻線后使得線圈纏繞,特別凌亂。而Green—GO系統的傳輸方式讓我印象深刻——采用PoE網絡傳輸。這種傳輸方式不但避免了模擬線由于線長、線多從而產生線損的問題外,還額外增強了抗干擾的能力。簡而言之:一條線就完成了音頻信號和供電的傳輸,不用再被電池使用時間和重量所困擾。
腰包
橋接接口
以太網交換機
在武漢的推廣活動中,專家老師們體驗Green—GO系統后的感受就是音質清晰。這也是全數字系統的另一大好處——不會因線路問題而導致音質衰減。
2線模擬接口
4線模擬接口
以上是我初次接觸Green—GO產品后最直觀的感受,而真正給我帶來沖擊的是后續Green—GO產品培訓以及新加坡的展會。
武漢活動之后,Green—GO廠家代表來華開展了兩天培訓,通過Silvo的介紹讓我對下一代全數字音頻內通系統的產品有了更深的認識。后來在新加坡展會上通過和其他內通廠商交流,越發覺得數字音頻內通系統會很快取代現有的內通系統,實現專業音頻領域最后一塊的數字化改革。
全數字音頻內通系統的產品相比于現在普遍使用的內通產品,本質上有很大不同。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第一,避免了模擬系統線路傳輸距離的限制,提高了語音清晰度;同時增加了矩陣的規模,得以構建更大的系統。
第二,中央基站式布局將成為歷史。以Green—GO為例,在系統中的任意一點都可以作為控制接入點、矩陣配置點以及發射接收端。
墻面板基站
實時方面,除了必要的供電系統(PoE供電)之外,Green—GO任意兩個腰包就可以組成系統,無需其他設備就可完成通訊工作。對于Green—GO來說,所有的腰包以及“基站”( 實際上Green—GO系統已經沒有了基站的概念)都擁有同樣的底層程序。簡單來說,除了操作界面及顯示不一樣,內里所使用的程序都是相同的,都可以配置矩陣進行輸入輸出的調整等功能。
第三,系統不再依賴于獨立設置的系統。由于采用了全數字傳輸協議,并且各個設備都有配置程序運行。但凡有PoE網絡交換機的地方,就能零成本接入內通系統,省去一筆安裝費。
第四,突破了距離的限制。使用帶光纖的PoE網絡交換機,可以輕松將傳輸距離從幾百米擴展到公里級別。同時還可以搭建復雜的網絡矩陣,突破通道數量的限制。通過已有的案例,例如F1比賽,冰球場,體育場館等實際應用,證明了數字音頻內通系統在這方面的優勢。
總結來說,我越發覺得數字音頻內通系統不管在中小型的系統中,還是大型系統中的優勢都很明顯。
在中小系統中,Green—GO簡單連接和即插即用的特性尤其突出,是演出租賃以及演播室靈活應用的福音。在大型系統中,近乎于無限通道設置、超大系統的逐級搭建、以及采用光纖遠距離傳輸的特性更是解決了用戶在應用當中很多實際問題。
數字音頻內通設備一定是內通系統的發展趨勢,目前各廠家都在這方面進行投入研發,例如CLEARCOM和TELEX,都已經有基于DANTE信號和數字音頻的通訊系統,但Green—GO在數字化方面的革命更徹底也更為激進。這可能與Green—GO一開始就是基于數字化研發而非模擬轉數字變革的體系密不可分。它未來將會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易科國際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