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崢嶸歲月,90年砥礪前行。7月28日,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文藝晚會《在黨的旗幟下》(以下簡稱晚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晚會由中宣部、中組部、文化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和北京市共同主辦。晚會圍繞“不變的軍魂、強軍的夢想”的主題,通過《立魂·紅色軍隊奠基》《浴血·背負民族希望》《奉獻·筑就鋼鐵長城》《強軍·邁向偉大復興》四個篇章,講述了人民軍隊在黨的旗幟指引下,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光輝歷程。
晚會綜合運用領唱、合唱、舞蹈和情景表演等多種形式,以舞美、燈光、音響、投影、視頻、舞臺機械等多種舞臺手段,呈現出恢弘壯麗的舞臺效果。
晚會幕后團隊陣容強大:總導演楊笑陽,也是2016年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文藝晚會《永遠的長征》總導演;舞美總設計孫天衛、燈光總設計沙曉嵐、音頻總設計何飚都是業內知名設計師,近年也曾多次合作國家大型文藝晚會;其他成員也都是行業精英;強強聯合為晚會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日前,演藝科技傳媒在彩排現場對幕后團隊進行了采訪,了解了《在黨的旗幟下》的舞美、燈光、音頻設計制作過程。
一、舞美設計:設計巧妙 四兩撥千斤
演出開場,大型浮雕面幕極富沖擊力。絢爛的霞光映照著雄偉的長城,戰士們高擎旗幟、奮力前行的群像栩栩如生,氣勢雄壯。舞臺臺口兩側,挺拔的柱石托舉起熠熠閃光的八一勛章,“1927-2017”的紅色字樣寓意著中國人民解放軍90年櫛風沐雨的歷程。浮雕面幕為金黃色聚苯板材質,長36米,高8米。柱石造型高17米,寬3米,厚2米,赭色聚酯材料,斑駁蒼勁、樸實有力。在背景霞光的掩映下,兩者的融合很好地烘托晚會恢弘大氣的主題。
臺口側的柱石造型
晚會以人民軍隊90年奮斗發展史和精神成長史為主線,舞臺重點呈現重大事件和重要成就!拔杳涝O計要按照晚會的整體要求,求新求變,突破自我是最大的挑戰。”從2011年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文藝晚會開始,孫天衛已在人民大會堂連續7年負責國家大型文藝晚會的舞美總設計,對此深有體會。
晚會時長90分鐘,三十多個節目,藝術形式以合唱和情景表演為主,僅演員就達1200余名。人民大會堂舞臺臺口寬32米、高17.8米,大幕線至底幕16.5米,場地有限。而晚會要求實現演出場景的“無縫連接”,即“秒切換”,以達到整場晚會一氣呵成的效果,這也是晚會的難點之一。
換一個角度看,困難和限制往往也是創新的源頭。
如此有限的演出時空和龐大的演員隊伍,階梯平臺不可缺少。晚會采用了推拉式階梯和兩層LED屏幕組合的嵌套式平臺結構。平臺長36米、高4.2米,共兩層,20級階梯。與之前晚會不同的是,該階梯平臺由12塊異形造型拼合而成,可以按劇情需要迅速組合或分解。階梯平臺下安裝有滾輪,便于移動,為了保證演出安全,演出中由人工推移。
嵌套式階梯平臺
階梯平臺的組合如同魔方,出其不意。在情景表演《乘勝追擊》中,背景大屏幕及兩側條屏視頻中,一隊隊帆船冒著漫天炮火在驚濤駭浪中渡江,兩層階梯平臺迅速分解切換,重新組合轉化為三艘大船,震撼地呈現了解放軍渡江作戰的場景。
據悉,為保證階梯平臺的演出安全,設計團隊專門在部隊訓練場按照1:1比例搭建了模擬舞臺,演員們專門花了3個月練習12塊異形造型的組合分解動作,做到人、設備和表演的配合嫻熟默契,才正式進入人民大會堂排練。
除了階梯平臺,要迅速完成換景,舞美設計形式上也做了很大變化。經過導演組和設計團隊的多次討論,基本摒棄了以往龐大的實體景片,而代之以視頻、幕布、投影等更為輕盈寫意的表現手法為主,某種程度上體現出戲劇演出的時空假定性特色。
情景舞蹈《八女投江》的舞臺設計最富代表性。開場是八位女戰士在江邊舞蹈的寫實場景,剎那間,舞臺仿佛瞬間翻轉90度,伴隨低沉悠揚的弦樂重奏,水面仿佛在舞臺上站立了起來,藍色波濤向觀眾鋪面而來,在紅色燈光的映照下,8位女戰士用充滿情感律動的現代芭蕾動作,向天幕飛舞,呈現了一種悲壯的美。這里的江水效果是采用威亞吊起的幕布,演員也由威亞吊起,藍色波濤采用大面積投影,配合燈光與表演。
如何實現舞美布景與燈光、視頻、投影等舞臺視覺形式的有機融合,是晚會的又一難點。
在情景表演《地道戰》中,巧妙地在兩層階梯平臺前加了一組帶有孔洞造型的特制景片,景片上噴涂有土地肌理的色彩,內藏有小LED燈照明,由其與LED大屏幕形成了一道36米長、3米寬、4.2米高(兩層)的“地道”。景片和燈光、投影、視頻色調均采用接近土地的黃色,多種舞美手段融合,軍民們由LED大屏幕上預留的7個“門”內出場,在其中與敵人戰斗或休息,生動再現了當年地道戰的場景。
背景主屏幕、兩塊邊幕條屏和平臺的兩層LED屏幕
《地道戰》中運用的景片
在《上甘嶺》中,多種舞美元素的結合呈現了強烈的舞臺效果。階梯平臺上,眾多演員托舉幕布,在大屏幕視頻、投影和燈光的共同作用下,上甘嶺時而為山梁,時而變化為坑道,塑造了硝煙彌漫的戰場效果。
舞臺設計適應了人民大會堂的特殊性,增強了舞臺的縱深感,也使得舞臺空間更加豐富多元。
二、燈光設計:色調單純厚重 用色寧少勿濫
晚會的視覺效果中,燈光、投影是兩項重要元素。為表現晚會恢弘壯美的史詩風格,燈光和投影整體追求單純的色調,追求油畫長卷般的觀感。
晚會燈光總設計沙曉嵐將晚會的燈光特點總結為三點:
燈光色調緊扣晚會主題。晚會表現的是人民軍隊90年的光輝歷程,因此用光和色調上必須有歷史感,不能輕飄飄。
把握節目情感,合理運用光色。用色單純不是燈光不用色,而是把握好每個節目的情感情緒,合理進行冷暖色調的處理。當然,包括投影素材的光色比例。這樣,讓特定情景中的燈光和影像在不經意間出現在觀眾的視野中。
調整好燈光投影的光影效果與舞美場景和服裝的色彩關系。燈光的亮度和顏色一定要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深化人物形象的內涵和外在表現力、感染力。不可濫用色彩,以免破壞晚會嚴肅的藝術氣氛。
整體上,晚會的燈光設計風格要求是保持舞臺藝術的完整;燈光有層次有份量、不花哨,每個節目追求畫面感即油畫質感;用色寧少勿濫,以保持色彩的單純和厚重。
三層觀眾席的燈具
舞臺上側臺口吊掛的燈具和返送揚聲器
三、音頻系統:用聲音呈現史詩
晚會的演出形式以領唱、合唱、情景表演為主,由于不同于以往的演出形式,需要呈現各個歷史時期的場景,有較多的變化,因此,舞美場景切換多,舞臺機械變換復雜,演職人員眾多;同時,很多演出場景是表現戰爭的槍林彈雨、新中國的建設,因此,導演組對音頻系統設計方案的總體要求是:在保證舞美效果的同時,要保證聲音的效果,體現軍魂、軍威,給人以心靈的震撼;還要求采用5.1環繞聲系統,真實還原戰爭場面,讓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負責音頻系統設計的何飚及其專業技術團隊,經歷過眾多類似文藝晚會的考驗,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對人民大會堂的現場環境也深諳其道。
根據晚會表現內容、演出形式特點及效果訴求,何飚老師在進行音頻系統的設計時,經過反復考量,一改以往立足室內演出、實用的思路,進行了新的嘗試,對于主擴聲揚聲器選用了在大型音樂會、體育場館和戶外場有出色表現的L-ACOUSTICS K1,其有良好的聲音品質和指向性、遠距離的投射和低頻/超低頻的投射能力;同時,配以大功率的驅動,以吻合節目的表現內容和形式,淋漓盡致地展現戰爭的殘酷、激戰場面和激昂的情緒。
整個會場的擴聲系統,舞臺兩側各吊裝了12只K1加3只KARA;舞臺兩側的下面各放置了4只L-ACOUSTICSSB28;在舞臺前的中間部位,均勻分布了4只KARA,為觀眾區中部前三排補直達聲,提高該區域的清晰度;由于大會堂的場地寬達76米,而且是弧形的,因此在兩邊超低音箱上各布置了3只KARA,為兩側觀眾區補聲。環繞聲揚聲器選用24只Electro-Voice 115 ,均勻位于一樓觀眾席上方的窗紗內,隱藏擺放。
舞臺兩側吊裝的主擴揚聲器(12只K1加3只KARA)
中區的補聲揚聲器
超低揚聲器加外側補聲揚聲器
環繞聲揚聲器
另外,舞臺返送系統涉及到眾多演員的演出,必須要滿足演員聽得到、聽得清,因此也進行了精心的設計。由于舞臺機械及布景分層較多且復雜,演員演出還會穿梭其中;又由于人民大會堂特別的性質,不可能任意吊裝,因此,音箱的安放位置需要反復找點試裝。最后,在舞臺前,分別布置了12只4英寸GRF揚聲器;在舞臺上,舞臺兩側、八一勛章造型背后、舞臺下、舞臺二樓等都布置了點聲源音箱,滿足了眾多演員整齊劃一的表演需要。
舞臺前區12只GRF揚聲器
何飚團隊的現場負責人王海東向記者介紹道,在系統方案的設計過程中,采用SOUNDVISION輔助設計,擴聲系統設計了充足的裕量,使用揚聲器的數量比以往要多,共用了有130~140余只音箱,保證了臺上、臺上無死角覆蓋,并使聲場覆蓋均勻;還要盡量隱蔽,保證好的視覺效果,如舞臺前區采用了之前定制的GRF監聽揚聲器,滿足了電視直播對畫面的整體視覺效果要求。同時,系統的可靠性、安全性與以往一樣,是第一要保證的,從拾音、傳輸、調音臺、功放都要做備份,并且所選配設備的品質也要有所保障,像主持人的話筒設計了手持與領夾兩個無線話筒同時拾音,調音臺采用DiGiCo SD5、SD8一主一備,確保系統的安全運行。
晚會經過反復審查、修改、打磨,不斷優化。在現場調試過程中,面臨兩大難點。
首先,為了真實還原南昌起義的槍炮聲、復興建設的叮當聲……特別對5.1環繞聲效果進行了反復的試聽、調試,根據現場的環境、音量的大小、音色的表現等進行反復調整,逐步完善,達到理想的還音效果。
另一個難點是,由于舞臺返送系統的音箱布置較多、較分散,因此要調整到一個適當的音量,既要讓演員聽清楚,又不能讓聲音外溢到觀眾區;觀眾區擴聲的音量也要注意一點,既要聽得清楚,又要聽得舒服,所以也是要反復的試聽、調試。王海東表示,在這方面,他們經過多次的歷練,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聲音已經成為一種記憶。
王海東介紹向記者介紹音頻系統的調試
舞臺、音響、視頻、燈光、投影、舞臺機械等多項元素的協調,以及與晚會內容的深度融合,保證了晚會現場和電視轉播的整體藝術效果,為觀眾帶來了一場軍旅文化盛宴,為建軍90周年獻上了一份厚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