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人工智能技術的開發,越來越多智能的電子產品已經融入或即將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智能手機、電子商務平臺、智能搜索引擎等等,都聚焦了大量的關注,其產品也擁有了廣闊的市場。今天,我們一起來暢想一個在中國市場內還處于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電子產品——智能音箱的未來。
智能音箱雖然在中國消費市場上還處于起步階段,但是在國外市場早已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潮流。亞馬遜有Echo,谷歌有Home,而近日Facebook也被媒體曝出正在研發智能音箱,盡管有那么多品牌的智能音箱,但據市場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估計,今年進入中國市場的智能音箱只有200萬件,而進入美國的智能音箱數量是我們的七倍。
顯然,這一項新興的電子產業,其中國市場還未得到開發,可以說蘊藏著巨大的商機,當然,也存在著它是否能在中國火起來的風險。
暫時來看,智能音箱在中國要成為一個像智能手機那么大市場空間的產業,還是有很大的難度的。當前智能音箱在中國大致有兩大主要問題,首先是內部的,即智能音箱自己還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其次是外部的,即當前中國的市場需求是否足夠大的問題。
先來看內部問題,高德納公司分析師Tracy Tsai曾坦承:“以會話形式理解和回應漢語的技術仍然不成熟。”智能音箱公司大致主要依靠語音識別技術還是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來支撐他們的產品將人的口頭語言轉化為計算機可讀的指令,并據此進行操作,盡管這兩項技術在今年都獲得了重大進展,但是漢語言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還是一座不那容易征服的高山。漢語中,區分字的不只有音節,還有音調,而這在印歐語系中極為罕見;而且往往存在著一音多字,需要根據語用來進行對詞語的識別。可以說,漢語與印歐語系的巨大不同,使硅谷大佬們在研發漢語語音識別的時候遇到了不少障礙。
不過,在中國,對漢語的語音識別問題似乎沒那么嚴峻,畢竟微信聊天就存在著可將普通話的語音消息轉化為文字的選項,而百度也提供了語音搜索的功能,盡管這些語音轉換的功能離完善還有一段距離,其轉換文字也有不少紕繆,但是也提供了一個客服智能音箱技術問題的可行性。
其次是外部問題,智能音箱即使擁有了成熟技術,它能在中國占有多少市場似乎也是未知之數。Horizon Robotics公司CEO及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創立者余凱在談及這一問題時指出,“許多人,尤其是年輕職工,很少有時間在家聽智能音箱。”在現代城市生活的快節奏下,人們的時間大多用在“工作和去工作路上”,而沒有時間去消費智能音箱。
不過,筆者對這一觀點持保留意見。智能音箱固然不能像智能手機那樣幾乎擁有了所有消費群體,但也有適合的群體,并且這些群體在中國人數不少。盡管來去匆匆地上班工作的人很多,但中國的“宅文化”也有為數不少的支持者,在可以足不出戶地接受信息、進行社交的今天,除了上班時間,有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宅在自己家里,而這正是巨大的潛在消費市場。而對于一些特殊群體,如老人、失明者等等,也是智能音箱的潛在消費群體。
總體來說,智能音箱在中國難以達到像智能手機那種高度,但是也有它自己所適合的消費群體和市場,在技術完善之后,在中國電子產品界占有一席江山應該是一件不難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