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深圳為阿里釘釘的發布會站臺,高曉松次日就出現在了上海。與互聯網的頻繁接觸,讓他變得有點忙。
6月12日,蜻蜓FM與知名音樂人高曉松聯合出品的付費音頻節目《矮大緊指北》正式宣布開播。最近幾年,高曉松依靠視頻系列《曉說》和《曉松奇談》為高曉松積累了大量粉絲,這是他首度嘗試全音頻節目,今年將開設156期。
高曉松深諳互聯網對娛樂行業的影響。他調侃道,“唱片行業都已經被摧毀掉了,錄視頻節目對我也是有壓力的,還需要表演,所以就要花費很多腦筋。而且長成這樣的人,實際上就應該做音頻節目,現在等于是干了自己該干的事。”
不過,對于付費與分成的問題,他精明地三緘其口。在網易文學漫畫事業部總經理范少卿看來,內容付費并不是特別新鮮的事,用戶群體也會有更大規模的增長。無論是從內容創作者還是從用戶的角度來講,現在都處于覺醒后的爆發期,行業也面臨洗牌,精品化將會成為趨勢。
頭部內容爭奪
互聯網的浪潮推動了傳播的數字化,技術迭代音頻的應用場景不斷在拓寬。當紅利期成為過去式,蜻蜓FM和喜馬拉雅FM兩大音頻平臺都在加速垂直化和精品化,頭部內容成為競爭的核心。
2016年上海書展期間,蜻蜓FM與朗銳數媒達成戰略合作,獲得了金庸武俠小說全集的有聲版音頻,并以此首次試水內容付費。隨后,蜻蜓FM又與臺灣美學大師蔣勛獨家合作,他所主講的《細說紅樓夢》成最受歡迎的付費欄目。
蜻蜓FM官方數據透露,截至6月11日,《細說紅樓夢》每期時長約一小時,單價為0.8元,160期的節目累計播放次數達到2.2億次。金庸作品集、蔣勛美學系列等垂直領域的頭部內容,成為深耕內容付費的切入點。
與蜻蜓FM自制內容相比,喜馬拉雅FM對于優質內容的獲取,很大程度靠重金購買版權。據了解,喜馬拉雅FM已經與騰訊閱文集團達成排他性合作,獲得海量版權內容。此外,還與多家一線圖書公司、熱門節目等簽訂合作,大部分是獨家戰略合作。目前,僅喜馬拉雅FM在版權購買方面的投入已經超過億元。
對此,蜻蜓FM董事長張強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頭部的內容搶奪是必然的,所有內容制作方都希望內容能夠在所有的平臺上傳播,然后去獲得回報。“只有頭部的人才可以做到獨家。平臺會花更多精力去對頭部進行獨家的爭奪。但是,對腰部和腱部其實大家的策略也更多的是把你綁死,能以獨家的方式最好,但事實上不可能這樣。”
目前,蜻蜓FM聚合了超過900萬小時內容,通過其所建立的PUGC主播生態,簽約的專業主播達到1.5萬名,其中包括高曉松、蔣勛、張召忠、邱震海、馬紅漫、萬峰等。
高曉松認為,音頻平臺最開始實際上是UGC加上二手的內容,真正能成為高估值的大公司,一定是從渠道變成平臺并加強互動。“跟用戶做最積極的互動,以及最積極地經營。把評論都能經營成內容的網易,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付費生態閉環
音樂人出身的高曉松對互聯網的運作模式并不陌生。“只要市場上存在兩家以上的平臺,就必然會陷入一個砸錢的版權大戰中。”
不過,由于音頻行業領域的特殊性,版權的競爭遠不如視頻和音樂行業激烈。分析人士認為,音樂版權是高度壟斷的,上游高度壟斷的情況下,渠道就會被上游壓榨。渠道只有整合起來,才有力量去跟上游進行談判。但是,音頻上游并不存在壟斷,渠道和內容方相對也比較平衡。
因此,音頻平臺逐漸成為內容“聲產者”的自媒體傳播主要渠道,在廣告、付費、打賞、電商、社群、微課、活動等領域,音頻平臺也在全方位搭建主播生態閉環,意在孵化IP商業模式。
在此背景下,內容付費忽如一夜春風來。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內容付費用戶規模為0.98億人,預計2018年用戶規模將達到2.92億人。
張強坦言,短期目標是把平臺做得更大,并且逐漸實現商業化,付費內容是重要的一個手段。“商業化變現的模式是廣告,但這在投資人眼里并不是特別性感的模式,付費對平臺來說是最好的模式,鏈條比較短且能夠分配利益給內容方。現在我們已經接近盈利了,你只有有更好的商業回報,內容方才更愿意跟你長久地捆綁在一起。”
他認為,硬知識類、兒童教育、知識普及類的音頻內容,將會成為付費很好的切入點。“對于頂級頭部內容大家都會去爭,但是哪怕像我們爭下了高曉松的頂級音頻,別人也不會死,因為還有很多別的內容,我覺得這跟音樂是不太一樣的事情。”
事實上,音頻行業算是幸運地站在了用戶付費的風口上,而音樂和視頻行業遠遠沒有這么幸運,在培養用戶付費這件事情上進行了數年的耕耘。高曉松特別不服這一事實,“憑什么看部小說,看一個節目都要花錢。唯獨到音樂卻一分錢不給呢?”
他相信,隨著全行業付費習慣的養成,對音樂行業也將是很好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