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均衡器的目的主要是:校正器材(主要是音箱)的固有缺陷、調整聲場、校正使用環境的建聲缺陷、抑制嘯叫、創建聲音表現風格。
無論是圖示均衡器還是參量均衡器都可以起到這些作用,只是方便程度與功能的強弱有所不同而已;強行將均衡器分為聲場均衡器與房間均衡器似有不妥,但約定成俗,行業中依據不同的使用要求習慣了這種叫法。
各品牌前級的均衡設計雖然原理一樣,但設置卻差異較大,難以一一詳述,借Lannge 的數字前級效果器K-5000為例闡述。該前級設計包含:音樂輸入端12段參量均衡、話筒輸入端12段參量均衡、回聲效果5段圖示均衡、混響效果5段圖示均衡、八路輸出各9段參量均衡。下面我們來以問答的方式來論述前級的使用方法。
1、音樂低頻混濁怎么處理?
播放音樂出現低頻混濁的原因有多種多樣,即可能是房間建聲缺陷導致。也可能是器材本身(主要是音箱)的緣故。
解決音樂低頻混濁的最佳手段是改善房間建聲布局,更換或是改造有缺陷的音箱,有時僅僅只要調整音箱的擺位就可以獲得較好的效果。
在優先解決了前面的問題之后任然得不到最好的結果時,需要針對效果器的相關參數進行細致的調整,也會獲得很好的改善。
克服播放音樂低頻混濁我們需要的是調整效果器的音樂輸入端均衡,調整之前可以通過儀器進行頻響測試,找出房間的“諧振頻帶”,然后將這部分作適當的衰減。
如果沒有測試儀器,可以利用效果器輸出端的參量均衡來做測試,具體操作方法是:
在低頻段任意選擇參量均衡上的一個頻點,將這個頻點的Q值設置到0.6左右,衰減量設置3dB左右,然后移動這個頻點。當這個頻點移動到某一個位置時低頻混濁現象消除或是有所改善,那么這個頻段就是需要處理的頻段。這時候再逐步加大或是減少衰減量,加大Q值(縮窄衰減的寬度),一直到獲得最佳效果為止。
輸出端的參量均衡所處理的是音樂與話筒合成信號,調整它常常會顧此失彼(音樂與話筒出現矛盾),所有這個測試完成之后,我們必需將得到的大致參數移植到音樂輸入端的均衡之中再進行細致調整,而將輸出均衡恢復原狀。
對于一般中小型卡拉OK包房來說,低頻段的混濁往往發生在中低頻段而不是真正的低頻段,這個導致混濁的頻段時常在200Hz左右。值得注意的還有均衡的頻點衰減和提升要盡量平緩,例如:125Hz衰減0.5db、160Hz衰減1.5db、200Hz衰減3db、250Hz衰減1.5db、315Hz衰減0.5db,五個相鄰頻點的不同衰減量構成一條相對光滑的曲線。
低頻段的混濁有時候是由于功放的功率和控制力不夠而引起,因為頻率越低需求功放的輸出功率越大,當功放儲備功率不足時會造成音箱不干凈的轟鳴聲;也可能是音箱的低音喇叭承受功率能力太低而出現過載失真。遇到這種情況最好是更換更好的功放或是音箱。如果不能更換,可以適當加高音樂的低切頻點位置,比如將低切點設置到60Hz或是更高。
2、音樂表現低頻無力怎么處理?
音樂表現出低頻無力的主要原因是功放功率不足或是音箱低頻響應存在缺陷。音樂的低頻力度是否好,主要考核系統對100Hz左右頻率的還原。如果是由于功放的功率不足引起低頻力度欠缺,則寧可犧牲低頻的下潛深度,而將前級音樂的低切頻點上移,節省超低頻段消耗的功率來保障低頻段的功率需求。
如果問題出在音箱,無外乎是二種情況:
其一是揚聲器系統的Q值偏低,低頻下潛較好而力度不足,這種情況之下可以通過前級的均衡適當將音樂均衡的100Hz及相鄰頻點作適當提升,比如:80Hz提升1db、100Hz提升2-3db、125Hz提升1db;
其二是揚聲器系統的Q值偏高,導致低音喇叭下沿特性劣化,自控不良,低頻上端的不良響應影響了低頻的表現,這種情況下適當衰減低頻的上端頻率(160Hz、200Hz、315Hz)會有幫助。
音樂低頻表現出缺陷還會有多種其他的原因,例如音源本身、環境、前級和功放的素質等等,具體情況還需要具體分析,對癥下藥。
3、音樂表現不柔順,感覺“吵”怎么處理?
音樂表現出“吵”主要有二種原因:其一是“失真”作祟;其二是生理曲線作怪。
“失真”引起“吵”不難理解,當音樂信號中寄存了大量的無中生有信號,不吵才怪。重播音樂的失真與器材本身相關,問題既可能出自音源,也可能出自前級和功放,更可能是音箱。由于失真而導致音樂表現“吵”,唯一的辦法是換器材。
生理曲線是什么?是我們生理感受上的平衡度。人耳的生理對不同頻率的響度感受有較大差異。人耳對中高頻段(1K-6.3KHz)的聲音十分敏感,而在低聲壓時對高音(10KHz)和低音(100Hz)反應相當遲鈍。
汽車音響、普通家用音響常常設計“等響度”功能,其手法是在低聲壓時對低音和高音做適當提升補償,使得聽感上更平衡。卡拉OK場所雖然是高聲壓重播音樂,等響效應會降低,但中高頻段的聲壓只要稍高少許,人耳就會感覺十分嘈雜吵鬧。
對于高聲壓狀態下的音樂表現“吵”各家有各家的處理手法,比如某牌子音箱的做法是將高音喇叭與低音喇叭反相位,造成中高頻段銜接區的凹陷(人耳對相位偏差敏感度遠低于對頻響的偏差),國內也有音箱牌子如此做法。
在前級上處理音樂表現的“吵”可以通過音樂均衡器適當衰減中高頻段,重點中心頻率是2.5KHz、3.5KHz。
4、音樂聲音金屬聲重怎么處理?
音樂重播出現的“金屬聲”不同于“吵”,“吵”是人們常說的音樂不耐聽,多由于玻璃或是硬裝修導致中高頻反射過強所致,頻率集中在中頻的上段。金屬聲是一種“刮耳朵”的聲音,最明顯的感覺就是重播音樂中的人聲齒音十分強烈、尖刺。
金屬聲過強主要是前級、功放或是音箱本身的原因。如果問題出在音箱,頻響測試很容易發現高頻段(8KHz—10KHz頻段)聲壓偏高。遇到這種情況,可以通過前級的輸入端音樂均衡器將這段聲壓偏高的頻段作適當的衰減。例如:6.3KHz-1db、8KHz-2db、10KHz-0.5db。
該前級各均衡器都設計有BYPASS(直通)功能,調整均衡器時鼠標點擊BYPASS按鍵可以實時轉換試聽,了解調整均衡器參數前、后的聲音改變情況,不斷修正完善,直至達到理想的效果。
5、調整音樂均衡從哪里開始?
調整音樂均衡之前,我們首先需要做的是選擇幾首自己耳熟能詳的曲目作為辨聽依據。初接觸音響,我們可能缺乏樂理與樂器的知識,分不清二胡、高胡、板胡、椰胡、馬頭琴之間的音色差異,也辨不明圓號、黑管與薩克斯三者的聲音有啥不同,聽到古箏與古琴更是會混為一體,不要緊,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熟悉的歌曲。人聲我們每一個人都熟悉,人聲的頻率寬、包絡豐富,將人聲調試好了也就有了八成,要聲音不好聽都難。
用自己耳熟能詳的歌曲作為均衡調試的依據,首先立足點在一個“準”字,騰格爾不能像蔣大為,宋祖英不能像韓紅;進而是追求聲音的流暢度、平衡感、聲音的起伏以及情感表達是否準確。
聲音的頻率成分相當復雜的,它包含“基頻”與“泛音”。泛音也就是諧音,是基頻音的各種倍頻音(基頻1000Hz,泛音2000、4000、8000Hz)。一個大型樂隊演奏同一首曲目時各種樂器都是統一在一個“調”,也就是說各種樂器的“基頻”是一樣的。那我們為什么能夠分辨出樂隊中不同樂器呢?
原因是各種樂器的泛音成分完全不同。同樣基音的木琴與鋼琴相比較,鋼琴的泛音就比木琴豐富很多,包絡也區別很大,因我們很容易區分它們。
我們能夠清晰地分辨出親朋好友的聲音也是因為每一個人的聲音都有完全不同的泛音,即每一個人的音色都是有差異的。如果將人聲中的泛音抽掉只留下基音,那么哪怕是自己爹媽的聲音都絕對分辨不出來,劣質電話就難以分辨出通話的對方是誰,原因是劣質電話損失了該有的泛音。
用人聲來作為均衡調試的依據,我們先來了解人聲的基本構成:
人聲基頻的大致范圍是:
(1)男聲60—800Hz,女聲80—1050Hz。
(2)人聲泛音的一次倍頻在2000Hz左右,二次與三次諧波分別達到4000Hz和8000Hz,但越來越弱。
(3)人聲的唇齒音在8000Hz左右,唇齒音的泛音可以高達16000Hz,16000Hz的聲音我們雖然聽不見,但我們的身體完全可以感受得到。通過人聲的辨聽,發覺有哪些不對,我們就可以把控均衡的調整了。
基音是聲音的基礎,也是提供聲音能量的主體;泛音是聲音的象征,但它對聲壓的貢獻很小。
唇齒音是味精,沒有或是少了聲音會平淡寡味,多了聲音會走樣變味。 如果我們聽出人聲缺乏密度與厚度,沒有了胸腔的共鳴聲,只是輕薄、漂浮、干冷的聲音,感覺出歌唱者聲音變得十分年輕甚至像童聲一般,那一定是泛音部分能量太強,也就是音箱高音喇叭的聲壓偏高。
這種極端的聲音缺陷,需要將前級音樂均衡的中高、高和超高音都作較大的衰減,甚至需要更改音箱內的分頻器高音衰減電阻。反之,如果聽出人聲灰暗朦朧,甚至唱歌者好似老弱病殘毫無生氣,需要將前級音樂均衡的中高、高和超高音都作較大的提升;均衡的提升幅度過大可能損害音質,這種情況下也可以考慮更改音箱分頻器,將高音衰減電阻減小。
數字前級的調試并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殊途可以同歸,最要緊的是,你必須徹底的了解它的秉性,了解它你才能駕馭它。各廠家、各型號的數字前級差異很大,參量的數值描述也相距甚遠,不同前級的參數移植是行不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