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發展鄉村、休閑、全域旅游”,將其作為進一步釋放國內需求潛力的重要措施。
中國的鄉村旅游是在前30年的旅游快速發展之后,很有潛力的旅游空間。這個旅游時代,國家旅游局把它命名為全域旅游,象征著一個新旅游發展階段的開始。
隨著城市快節奏的發展,休閑社會的形成,大家開始追求有中國風的有情懷的畫面,鄉村開始變成一個很美好的符號。但是我們更多的看到的是鄉村在衰落。在這樣一種分裂的背景下,一方面大家在理想中,覺得鄉村可能是非常唯美的一個田園夢想。另外一方面鄉村并不美好,有很多基礎設施需要去改善,鄉村的建設和發展需要新的理念引領。
20年前,成都作為中國鄉村旅游第一批代表性城市,成都農家樂是一個時代的象征。但當所有人表示,到鄉村去吃一個農家飯,睡一下農家炕,已經不是周末想做的事情,這種產品已經進入到一個必須要升級的階段。
同時處身一個全域旅游時代的背景下,怎么提升鄉村旅游產品,怎么讓鄉村旅游的產業發展得更蓬勃。我們需要從新的背景、新的使命、新的模式和新的方法,以及案例和實踐中分享經驗。
全域旅游的“資源觀”
全域旅游提到了全空間、全產業的方向性,旅游的重心不僅放在景區,可以擴展到一個更廣闊的區域。從這個思路上來講,其實鄉村是一個好去處。從幾個方面來看,全旅游下的資源觀,各種非物質文化資源、社會資源、產業資源都變成了重要的旅游資源,而鄉村是跟城市生活不一樣的。
比如說田園生態,很慢的生活節奏,已經逐漸被忘記的民俗藝術,很質樸的一種人際關系。低密度民居的生活方式,這些都變成了非常珍貴的旅游資源的集合,這些旅游資源都在鄉村。
全域旅游“空間觀”
從空間觀上來看,以前很多地方是比較著力于打造一個有范圍的景區,就是在這個區域里頭,我來做一個旅游的供給者,然后你來做一個旅游活動的體驗者,是這樣一種對立的關系。但是自由化旅游時代,大家希望我從我家門口出發的時候,一直到我再回到我家,整個全程中希望有非常好的旅游體驗。
只做一個點是沒有辦法完成全程旅游體驗的,必須要做一個線條、一整個面。這樣其實是鄉村這種非常自然開放的場域特點,它是更符合全域化時代的旅游需要。所以鄉村也就變成了大家從城市出發,有時候要越過景區,有時候在景區做停留,再到鄉村去,一個承接旅游產業,全域延展很重要的空間。
全域旅游“產品觀”
從產品角度上來看,確實是存在一個從觀光向休閑過渡的過程。這個講了很多年,說從觀光旅游向休閑度假旅游的轉變。大家希望能夠有多元化、多層次的創新性的旅游體驗的產品。鄉村正好是因為它有好多年積累下來的歷史和記憶,所以它變成發展一些創新性旅游產品很好的場域。
全域旅游“產業觀”
從產業的觀點來看,有六個要素,現在也不一定能夠完全覆蓋到游客他所能夠希望接受到的旅游產品的供給需求。在鄉村這種種植業、養殖業、手工業,它就可以廣泛的跟旅游+構建起來一個新型的鄉村產業體系,同時也是游客消費的體系。
全域旅游“主體觀”
以前旅游業的發展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里,政府做管理主導,旅游企業是開發方,游客是接受方,現在變成一個全民參與的時代,共享經濟,使得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到活動中去。現在全域旅游時代旅游參與主體,政府和旅游企業外,我們看到很多NGO(非政府組織),他們也在進入鄉村,做旅游產品的提供。一些創客、投資機構、藝術家到鄉村去。然后農民自發的做一些自己生活方式的改變。在全域旅游時代,鄉村旅游的參與主體也有很多不同。
全域旅游視角下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 ?
從外在條件和內在條件來看,可匹配出若干種可以發展的鄉村形態。比如說城市依托型,如北京旁邊懷柔、昌平,很容易成熟。景區依托型,就是作為景區旅游產品的補充和服務。文化遺產型,村子本身自己就很有味道,有吸引力,它會成為文化遺產性的村落。生態依托型,生態非常好,以生態為主要吸引力。產業依托型和資本依托型,這些都是有可能發展出來鄉村旅游的鄉村類型。
從外部條件和內在條件篩選,我們看到說這樣一些村子比較容易成型。但是從整體上來講,怎么引導這些鄉村開發不同類型的旅游產品?從游客的使用上出發大致上可以分成四種類型。
景區服務型的鄉村
景區能夠滿足大家在相對封閉空間里頭的游賞,高質量的游賞。又需要寬松、自由,有深度的旅游體驗,則會分流到鄉村去。休閑化鄉村,它可能不需要依賴景區,到村子度一個周末,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休閑活動,這樣的鄉村也是未來鄉村旅游發展一種類型的選擇。度假化鄉村,文化鄉居能夠形成一個協會或者是聯盟,跟周邊的景區進行捆綁的發展。
有一個案例是北京密云的司馬臺新村,北京旅游委一直在推的一個民俗村,就是一個鄉村酒店。它有這個契機實現是因為古北水鎮的建設,古北水鎮建設之前,司馬臺新村很多農戶都在做鄉村旅游服務。
古北水鎮建設的時候,占了他們老村,把他們統一搬到一個新村去,在新村建設的時候,就考慮到了這些人都是要做鄉村旅游服務的,所以給他們做民居設計的時候,不光考慮到自己的居住,從戶型上都是能夠滿足開鄉村客棧需要。戶型是統一的規劃、設計和建設,在定價的時候,容易實現統一。村子里面也有意識的成立了鄉村旅游合作社。合作社對村子里面民宿戶進行統一的管理、培訓、定價、門頭牌匾以及統一聯合洗滌公司進行洗滌。也有營銷統一的中心進行客源引入、分配和結算。所以這個村子變成古北水鎮旁邊比較好的旅游服務型村落。
休閑化的郊野游憩型的鄉村
從休閑化村子的發展方式來講,原生態村落不一定有那么強烈的特色,但是它能夠滿足基本的食宿接待要求,村莊外圍村域的范圍,包括農田、河流、湖泊山地,構筑起來非常好的郊野生態的基地。比如有騎行綠島,有垂釣園,看這個村子本身場地情況的特點,構建起來一個品質很優良的住下可以玩兒的一個村子。
這種村子離城市近郊,生態環境好,有一定的農田、山場,能夠引入一些休閑游樂設施。比較適合面向城市周邊的群體,通過創意性的開發來打造多元化休閑游憩空間。比如像鄉村露營地、濕地公園、戶外運動公園、小型休閑農園等。
安吉,它把林地股份流轉機制,用村子里的林地、農田做了文化園、開心農場、花田等項目,有了這樣的載體,就方便舉辦有鄉村趣味的活動,然后在不同的時節,比如說金榜節、葵花節,種植物PK。它有變成了持續有鄉村活動的村子。這樣的村子也是以休閑活動為引領的鄉村旅游發展的模式。
文化型的鄉村
一個村子就是一個鄉土文化的博物館,建筑本身會講述鄉土歷史、文化,需要做的第一個是保持平衡,把遺產的保護和文化的傳承結合起來。第二個是新舊的融合,把新形態的旅游產品和原始村落風貌特征結合起來。個性的展現,在這樣一個傳統的村落里頭來融合個性化、時尚化產品,能夠實現旅游收益和居民收益的平衡,它就是可持續的。這樣的村子適合發展文化民宿、酒店、鄉村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公坊、藝術家工作室等這樣一些時尚性業態。
這樣的村子對本身的要求比較高,旅游產品建設需要關注的是多元化,它不僅僅是做民宿,做一些有風格的酒店、鄉村客棧,這只是接待設施。大家到鄉村去,除了住下來,還希望能夠體驗到鄉土文化,感知這個村子的記憶。書吧咖啡廳的這種公共社交中心,再加上有度假感的接待設施,就會構成村子有體驗性的鄉村旅游設施。
江南這樣的村子很多,比如安徽,徽派建筑的保存,它不僅保存了民居,也保存了祠堂、水景、古巷,這樣的鄉村肌理本身是非常好的,再通過一些建筑可持續改造和利用,就形成一個體驗古村生活的場景。
產業化的農業公園型的鄉村
農業基礎條件比較好,有農業基礎人才、農業資本支撐,農業文化在區域里面有代表性村子,可以發展田園、公園、農旅合一的現代農業和田園休閑綜合體。保護和展示傳統的文化,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業和旅游能夠實現一個深度的融合,它的這種產業形態可能是農業示范區,田園游樂場、農產品的市集、田園度假區等等。
從模型上來看,農、旅的融合需要前臺和后臺的配合,前臺展示游客的是科技的展示,農耕民宿聚落的展示,休閑區的展示,后臺是它的生產產業平臺,農業生產的示范,農業技術開發,農產品的加工和物流等等。國內已經有三個批準認定為國家農業公園的項目。
山東蘭陵是其中一個。它用十個功能區去解讀和展示農業文化,有傳統農耕、現代農業、農業體驗部分、農業養生,所以把農業和旅游能夠結合的部分更多的展示出來。
南懷瑾先生說:“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這句話是說中國人最終的文化夢想是詩酒田園。田園是中國人心中的遠方,一個理想的生活狀態。我們可以把一個上千年田園夢想,融入到鄉村旅游產品開發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