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是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指導下,由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音樂產業促進工作委員會組織編寫并發布,并由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教授趙志安領銜的中國傳媒大學項目組與眾多行業專家共同撰寫完成。《報告》指出,音樂產業結構、服務體系進一步優化,版權環境的持續改善激發原創音樂活力,技術升級、用戶需求不斷推動音樂產業鏈的重構與商業模式創新,“音樂+”融合業態成為發展新動能,“整合、重構、新生”構成了中國音樂產業發展的主旋律。
總規模3253 .22億元
2016年中國音樂產業總規模約為3253.22億元,比2015年增長了7.79 %,同比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速1.09 %。數據表明以數字音樂產業為代表的新動能成為推動中國音樂產業整體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同時,在政策扶持和資本青睞下,傳統音樂產業與新興音樂產業加快融合,不斷重構產業鏈條、創新商業模式、激發消費活力,推動中國音樂產業在經濟新常態下正式進入快速增長的“新時代”。
從總體規模分析來看,2016年音樂產業核心層產值規模為703.98億元,所占比重21.64 %,同比有所下降,以音樂創意為主的核心層行業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節點,傳統實體音像業進一步下滑,數字音樂產業因人口紅利逐步消退、用戶增量變緩而逐步進入存量用戶的深耕時代;但音樂現場演出的崛起、數字音樂付費用戶的快速增長以及商業模式的創新,都將推動核心層產業進入快速增長的軌道。
而2016年關聯層音樂產業產值規模達到1612.33億元,同比增長10.72 %,雖然以實體產品制造、銷售為主的關聯層產業受到宏觀經濟影響較大,但受益于音樂產業關聯制造裝備市場的激增以及中國制造進一步向中國創造的轉型,關聯層中樂器產業、專業音響產業都實現了兩位數增長,企業利潤同步穩步增長。
2016年拓展層音樂產業產值規模達到936.91億元,同比增長4.5 %。拓展層中占比較大的卡拉OK行業仍然處于傳統娛樂業與互聯網時代娛樂業融合發展的十字路口,在線KTV與線下迷你KTV未來市場潛力巨大,預計將在未來可實現產業規模的高速增長。
原創性內容的生產與消費起決定性作用
在發布相關數據的同時,《報告》還梳理了年度相關熱點。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于大力推進我國音樂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以來,各地、各級政府主管部門紛紛制定具體的產業扶持實施細則,支持、推動音樂產業的發展。2016年不僅原有國家音樂產業基地園區的總資產、營業收入總額和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實現高速增長。全國各地還涌現了“音樂港”“音樂城市”“音樂特色小鎮”等新的音樂集聚區的建設高潮。《意見》作為首部音樂產業發展專項指導政策,也激發了音樂產業相關企業和社會資本的創造活力,助推2016年中國音樂產業同比實現7.79 %的增長率,成為“新經濟”常態下穩增長的新亮點。
2017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在《綱要》中首次將“音樂產業發展”列入“重大文化產業工程”,從國家頂層設計上明確了音樂產業作為新興戰略文化產業的重要地位。并具體提出音樂產業未來發展的三個主要任務:第一,釋放音樂創作活力;二,建設綜合性現代音樂產業體系;三,加強音樂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的頒布和實施,為音樂產業未來發展指明了目標和方向。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原創性內容的生產與消費對于音樂產業產業鏈的良性循環起到決定性作用。激發創作更多的優質原創音樂、實現原創音樂的產業化和市場化,是推動音樂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的持續動力。在相關政策扶持、引導下,2016年以來各方紛紛推出“扶持原創音樂人”發展的平臺計劃,聚焦于打造數字音樂時代原創音樂、獨立音樂人的成功孵化和培養。國家音樂產業基地各園區均對原創音樂內容的生產加大資金投入與項目扶持,為原創音樂提供制作、宣傳、發行、營銷、渠道、平臺等產業化服務和資金服務。如騰訊、阿里、網易云、咪咕、太合音樂集團等紛紛推出“扶持原創音樂人”平臺計劃,激發優秀原創的音樂內容生產,將成為未來音樂產業發展的潛在爆發增長點。
基于互聯網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創新, 2016年中國成為世界流媒體音樂市場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大數據和云存儲技術的應用,使得會員專享曲庫、高品質下載、音樂云盤等特權的有償服務逐漸被市場接受,數字音樂平臺推出的音樂流量包服務成為音樂消費的主導形式之一。AR/VR虛擬現實技術帶來的身臨其境的沉浸式音樂體驗,也正在影響人們觀賞音樂會的方式。而人工智能(AI)技術的發展催生了智能音樂作曲以及智能音箱、智能樂器等傳統制造業的行業變革。科技創新滲透到音樂產業鏈中的每一個環節,引領行業變革和商業模式創新,推動音樂產業融合業態的縱深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