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部藝術發展中心發布了《2017年上半年演出市場發展報告》。報告顯示,2017年上半年專業劇場演出總場次突破4萬場,音樂節市場持續升溫,演出市場票房收入呈現出逆勢增長的趨勢。同時,數據背后也反映出未來演出市場的提升空間。
市場數據
1、專業劇場
2017年上半年專業劇場演出總場次4.03萬場,比去年同期上升16.81%;票房總收入34.01億元,比去年同期上升13.52%,其中:
2、演唱會、音樂節
演唱會、音樂節等大型演出活動場次較去年有所下降,但票價的提高和觀眾人數的增長使票房收入呈現出逆勢增長的趨勢。
市場特點
1、音樂節市場火熱
2017年上半年音樂節約80個,基本與去年同期持平,其中有23個集中在“五一”期間舉辦,音樂節舉辦地呈現出“南多北少”的趨勢。音樂節市場持續升溫還表現在觀眾人數的增加。
隨著音樂節市場垂直細分,以及年輕觀眾音樂品味的分化,類型化的音樂節正在興起,繼“民謠熱”后,電子音樂節也掀起一股熱潮,引發資本市場青睞。
音樂節的商業模式不斷被開發,除了基本的門票、贊助費、廣告費之外,周邊衍生收入,如主題休閑娛樂區,或者創意產品的開發如T恤、海報、DVD等也成為音樂節的利潤增長點。
值得關注的是,音樂節作為直接面對巨大用戶量的平臺,作為商業植入入口具有獨特優勢,贊助更加多元,地產、汽車、通訊、服裝、化妝品、飲品以及互聯網平臺都能夠與音樂節進行銜接。但是,演出內容同質化、專業運營人才的缺乏、不可控的外部因素等短板仍摯肘音樂節的發展。
2、兒童劇市場份額提升
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兒童劇市場增長顯著,近上半年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是“六一”檔銜接暑期檔,兒童劇密集上演。
二是兒童劇市場獲得更多關注,發展前景和市場潛力被看好。
三是針對兒童演出的形式更加多樣,兒童演出已突破傳統的“劇”的范疇,音樂會、戲曲、舞蹈等都推出了面向兒童觀眾的專場演出。
值得關注的是,越來越多機構開始嘗試購買國外版權、制作中文版兒童劇,折射出國內原創兒童劇的匱乏。
3、傳統演藝試水“直播+”
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網絡表演(直播)平臺數量達250多家,用戶規模3.44億。
網絡直播門檻低、易操作、受眾廣的特點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傳統藝術,許多傳統藝術家成為“網紅”,其精湛的才藝備受網民追捧。例如:
演出市場提升空間
(1)演出結構將逐步變化,未來音樂劇將進一步發展
目前我國舞臺劇中話劇和兒童劇演出場次較多,音樂劇演出場次較少,以引進國外經典音樂劇為主。而在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音樂劇在整個演出結構中占據重要地位。隨著我國演出行業的逐步成熟,演出結構將逐漸變化,未來音樂劇將進一步發展。
(2)駐場劇是未來行業發展方向
由于演出行業在規模和人數上存在限制,要取得較高收入規模客觀要求一部劇目長時間的多次演出,因此駐場演出應運而生。駐場只是形式,決定駐場的劇目才是內里。駐場演出對劇目提出了較高的品質要求,有利于推動院團品牌與劇目品質的上升;院團品牌與劇目品質的上升又將對后續演出的票房提供保障,形成良性循環。因此駐場劇將成為未來行業發展方向。
(3)市場化程度逐步提升,全產業鏈逐步滲透
我國演出行業仍處于發展之中,尚未達到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的市場化程度和商業化水平,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在全產業鏈中,各參與主體積極向上游或下游進行拓展,以完成全產業鏈滲透,在行業中占據重要地位,并形成較強的規模效益。
(4)行業集中度提升,品牌效應顯現
隨著行業發展,演出行業多家公司完成了長期沉淀,一方面推出的作品本身具有較高的質量,另一方面通過持續推出高質量作品形成顯著的品牌效應,成為觀眾觀劇的首選,從而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強者越強的現象比較明顯。未來這些公司將進一步利用形成的戲劇品牌,發揮先發優勢,市場競爭格局將呈現出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