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北京演出市場的不斷發展,作為演出載體的劇院場館,也面臨著來自運營與管理的挑戰。據北京演出行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北京目前有130余家劇院場館,涵蓋大中型綜合劇場、旅游駐場演出劇場、小劇場等多種類型。有業內人士指出,京城的劇院場館在數量與質量上均位于全國前列,但劇院場館仍應逐步提高自營劇目的比例,擺脫出租場地的低水平運營模式,使劇場業態進一步優化。
專業性突出種類多
京城中各具特色的劇場是不少消費者放松休閑的好去處。北京演出行業協會會長張海君表示,目前北京有多達130余家劇院場館,相較于一些以綜合性劇場為主的城市,北京的劇場專業性更強,種類也更多,不僅有旅游駐場演出劇場、郊區劇場,還有傳統的戲樓、相聲會館等,“北京的劇場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在全國都是位于前列的,也為北京演出市場的繁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北京大中型場館數量為48個,共演出6292場,演出場次較上年增長超9%;旅游駐場演出場館達24家,演出場次為1.1089萬場,占整個演出總場次的45.4%,實現票房收入2.02億元。其中,相聲和雜技分別演出4534場和2609場,為北京旅游駐場演出市場貢獻了64.4%的票房。
而在2016年北京2.444萬場營業性演出中,演出超百場的場館數量達83家,特別是郊區劇場表現活躍;演出超過200場的場館有42家,既包括專業場館,又有旅游駐場演出場館;而演出超過100場的場館達83家,比2015年增加了18家。
但有業內人士指出,京城劇場在發展的過程中,除了演出場次、觀眾數量的增長外,更要關注劇場運營模式的升級,避免陷入演出市場火熱、劇場卻難盈利的窘境。
五成觀眾青睞小劇場
“小劇場是京城演出市場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資深戲劇愛好者王亞楠表示,小劇場演出的劇目更具有先鋒性,也更接地氣,而除了導演、演員、劇目口碑等因素外,較低的價格也是吸引年輕觀眾的重要原因,“大部分小劇場演出的劇目票價都在100元左右,這大大降低了觀眾走進劇場的心理門檻,因此,相較于其他類演出場館,超過五成的觀眾更青睞小劇場”。
數據顯示,2016年北京小劇場演出場次共6888場,占演出總場次的28.2%,成為第二大類活躍演出場館。而大中型場館雖然演出場次占比只有25.7%,卻實現了7.59億元票房收入,占2016年總票房的44.3%。在行業人士看來,京城小劇場雖然活躍,但是能穩定實現盈利的不足四成。
“提升場館利用率是小劇場拓寬營收渠道的重要方式。”張海君指出,除了戲劇演出,小劇場同樣可以成為音樂類演出場所,在國外,很多知名歌手都是從劇場中成長起來的,而且小劇場演出的便捷性同樣適合新興音樂人高頻次的演出需求,近距離的演出方式也有助于加強互動,“活用場館也意味著小劇場有必要增強營銷宣傳能力,更為精準地對接目標受眾,才能有效提振小劇場的營收”。
拓展自營劇目產業鏈
“除了小劇場,京城中其他類型的場館同樣面臨著來自運營與管理的挑戰。”演出行業評論人杜曉宇表示,建成一個劇場并不難,難的是讓劇場保持長久的生命力,現階段,很多綜合性劇場都在通過增加演出場次、提升場館利用率來降低運營成本,但卻忽視了劇場自身的“造血功能”。
以繁星戲劇村為例,每年有七成的演出場次都是自營劇目。相較于出租場地這樣低水平的運營模式,自營劇目成本可控,每場演出利潤能有上萬元,甚至更多。與此同時,繁星戲劇村還通過大量、持續的演出來控制成本,增加利潤空間。據悉,在繁星戲劇村一部自營劇目一般一輪都會安排50場左右的演出,由于前期的宣發制作成本都是一樣的,演出場次越多,產生利潤的空間就越大。
據《2016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6年專業劇場自營演出的場次和收入都較2015年有所上升,其中,自營演出場次的比例從2015年的42.57%提升為2016年的48.35%。與此同時,劇場通過有計劃的長周期演出,具備一定市場影響力后,便能與社會知名品牌合作尋求創新性的商業植入方式,包括租賃場地、劇目合作等。“同電影產業一樣,商業品牌植入能為劇場的發展帶來更多可能。”王亞楠強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