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機發燒是一條不歸路。技術是不斷發展的,所以,囊中羞澀的少年也不要想著一口吃成個胖子。慢慢來吧!你要走的路還很長…
耳機不同于揚聲器,它只需要一個單元就能覆蓋整個聽閾,還超過了普通多單元分頻的揚聲器箱的整體頻響,實在驚人!但是,僅僅靠一個單元來覆蓋整個聽閾,實際上還是有些遷強。
在聽閾的某個頻段處,耳機的頻響往往要失去平衡。就連大名鼎鼎的Sennheissor HD800也在5KHZ以上的高頻區頻響出現較大的起伏,更不必說低于它的其他品牌耳機了。
頻響和染色
耳機的兩大要素就是頻響和染色,如果把這兩件事做好了,那準能生產出頂級的耳機。但恰恰就沒有幾種耳機能把這兩件事做好。
頻響
德國耳機:在頻響方面一貫設計嚴謹,輕易不會對頻響放寬要求,或刻意把某一段的頻響提高,或壓低。例如比較有代表性的Senheissor HD800,BeyerDynamic DT1990,都是平衡性極佳的頂級動圈耳機。
日本耳機:所有耳機(包括他們頂級的ATH W5000)或多或少地都在頻響方面不夠平衡。拿中、低價位的日本耳機,耳塞與同級的德國產品相比,這個差異更是明顯。
美國耳機:Grado與KOSS在頻響方面也不是太嚴謹,經常是努力提升低頻段的能量,造成一種低音強實,充沛,彈性十足的感官印象。
比如價格較昂貴的美國耳機Grado SR-325與德國的SennheiserHD600比起來,它的頻響曲線完全不是平直的,在極低頻端能量下降很快。比如在30HZ處,325比600低十幾個分貝,但是,325在150~200HZ處卻把響應提升了,在聽感上給人一種低音豐厚的感覺。
那么高頻端呢,325的極高頻衰減也較大,但在次高頻區也有類似的提升,也給人高音清晰的印象。所以,325的頻響是不夠平衡的,這使得它的適應性受到限制,在播放某種類型的音樂節目時效果下降。
因此真正專業的音響人都有評論,說Grado不屬于HiFi耳機,不適合監聽,只能作為大眾口味的欣賞之用。
以我的觀點,耳機平衡是最主要的性能,無論它的音染怎樣,平衡應該必須保證。否則的話,就必然出現耐聽性下降,適應面變窄等一系列問題,也就喪失了HiFi耳機最根本的優越性。
日本的耳機在很多情況下都有類似上述的頻響毛病。在次低頻端猛勁兒提升,最低頻極速衰減,造成了重低音的印象。這就像日本的揚聲器一樣,沒有一款是平衡性良好的!
與之相反,有些日本耳機把高頻段做得比較突出,低頻段卻量少,延伸差,根本不能表達出極低頻音響。如此的偏頗給其使用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美國KOSS耳機總的生產方針是適合大眾口味,不面對專業人員和高級音響愛好者,所以也在平衡這個基本問題上偏向一種性格,所謂的美國性格。
KOSS的低頻段一貫提升較為明顯,低頻厚重,彈性十足,在整個發音能量中,低音占據了較大的比重,相對的中音區和高音區能量都較小。這種耳機也有明顯的傾向性,只適合播放搖滾樂,爵士樂和歌曲節目。
對于最高檔次的耳機,各國的產品表現主要與該國的民族性格和音樂欣賞品位有密切的關系。
比如,歐洲的奧地利,丹麥,人們的傳統思想和愛好濃重,要求典雅,端莊,古典音樂的品位也趨向于唯美主義,所以它們的耳機也比較保守,韻味一樣典雅,醇和。
德國人的藝術觀念非常嚴謹,深刻,對任何事都一絲不茍,它們的耳機在技術性上也是最高的,并不加任何味精。
日本人在音樂審美方面比較另類,這一點從它們的民族歌舞當中就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在民族性格上,他們也受到中國古老文化的影響,受不了太過于真實,總要帶一個比自身更漂亮的假面具。
同時,新一代日本青年又大量吸收了來自美國的文化淺薄的新思潮的影響,這種混雜的藝術觀念就形成了所謂的日本風格。既不一致,又富有裝飾的味道。
但日本的大多數產品在我看來還是屬于表勝于里,靠商業策略打開了中國的大門!
對于美國人我們就更了解得多了。這個來自英格蘭和全世界移民的國家在科技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可遺憾的是他們并沒有成功地汲取世界各國優秀的文化藝術內容到自己的品格當中。
新一代美國人無論從文學上,藝術上還是思想上,品格上等等個方面,都表現出相當的貧乏,相當的直白,相當的天然,相當的缺少品位,這使得他們的科學技術與人文藝術變得極不協調,相互矛盾。
這樣的民族性格不可能不反映到音響產品中來。就像美國的大多數揚聲器產品一樣,美國的耳機也不是世界頂級的,有強烈的富于刺激的傾向。盡管他們可以作出技術性能頂級的產品,但從聽感上他們永遠也找不到歐洲人的品味的魅力。
染色
下面要談的另一大要素就是染色。真正沒有染色的耳機當然是不存在的。但我的問題是真正的HiFi耳機好呢?還是稍加了一點染色的HiFi耳機更適合人們的要求?
染色極低的耳機給人的印象是平淡,過分保守,缺乏美感,沒有光輝,音質不夠柔和等等不好的感覺,特別是高解析力的Hi-End耳機往往會把音源中些微的瑕疵揭露無遺,除了真正錄音優秀的音源以外,絕大多數音源都尚失了良好的聽感與享受感。
但染色多了的耳機音質就會偏向一種傾向,即便這種染色非常美妙,也往往只適合一種類型的音樂,并聽長了會膩人,更何況要取得美妙的染色可不是一件容易事,一家廠商大概要經過幾十年的探索與研究才能掌握自己的風格。
在我的印象里,最少染色的耳機是BeyerDynamic DT1990,它的技術指標極高,平衡絕好,表現各類音樂都不在話下,在此方面比HD800還要高一截。
但對于那些有一定音染的高端耳機,在播放某些方面的節目時它卻明顯不如了。例如,播放歌劇,它就不如AKG 501,Sennheissor HD250II, 播放流行歌曲它又不如Grado SR1,SR325,SR225。這種耳機最適合的工作還是監聽,它能夠最原汁原味地反映出錄音的質量。
相比之下,日本耳機中的絕大多數產品都屬于適合大眾口味的欣賞型耳機,作為HiFi應用還有一定的距離。
我的觀點非常明確,如果你的應用取向是向HiFi發燒發展,那么最好選擇技術性強的高檔德國耳機。因為你的發燒水平會逐步提高,對帶有聲染色的耳機會越聽越不甘心,直到再升級一只更好的耳機。
而如果你買耳機的目的主要是欣賞流行為主,并不打算在耳機上進一步深入研究,那有一款中檔的日本耳機,美國耳機也就足夠了。
另外,如果你的熱情主要在音樂上,對音樂的體驗超過對音響的要求,那么可以考慮奧地利,丹麥與德國的中、高檔耳機。
耳機好不好是就適合自己來談的,所以關于耳機找到自己喜歡的那款就好。以上言論謹代表個人意見,供大家參考。
好了
看完發燒友對耳機的選擇標準后
來說說你的選購準則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