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編在圈內微信中看到一則消息稱,身為兩廳院的臺北國家音樂廳再遭“雜音”、“異響”干擾。經細查得知,臺北國家音樂廳本來是提供一流的音樂藝術表演場地,卻在最需嚴格要求聲音表現的環節出現如此問題,況且6年來無從改善,著實令樂迷失望,更甚者,在經過休館3個月,耗資一億元大整修后,問題依然存在,實在讓人匪夷所思。下面就隨小編一同看看處于“雜音”困擾下的臺北國家音樂廳吧,看看它是如何應對外界的質疑?
臺北國家音樂廳與國家戲劇院并稱為兩廳院,位在中正紀念堂附近,兩座中國式建筑相當醒目、壯觀,中間碩大的廣場是民眾平時散步休閑的地方,還可以看到在現場練舞的年輕人。兩廳院是臺北市區內重要的藝術表演場地,不定期舉辦國內外各式高水準表演,音樂、戲劇、靜態展覽、講座等,這里也是臺北地標之一。
兩廳院耗資70億元興建,1987年正式開幕,其中臺北國家音樂廳是臺灣國際級專業音樂表演場地,2007年兩廳院曾展開長達21個月的外部屋瓦修繕計畫,2015年兩廳院展開大規模整修,臺北國家音樂廳整修重點放在管風琴整理與清潔、舞臺地板及觀眾席座椅翻面換新,預估花費1億元,沒想到卻還是忽略了專業音樂會表演場地最應該維持基本必要的音響條件。
高雅音樂會頻頻遭遇“異響”、“雜音”尷尬
日前,美國知名小提琴家夏漢在臺北國家音樂廳舉行音樂會,就在全場樂迷屏氣凝神專注聆聽的同時,突然頭頂上發出類似木頭爆裂的聲響,干擾了音樂會的整體氣氛。
此外,類似狀況還包括6月2日法國鋼琴名家薩洛的鋼琴獨奏會,以及6月18日羅許德茲特溫斯基與NSO音樂會,都發生同樣狀況,引起樂迷的熱議。而這樣的干擾聲響,總是定時在晚間8時40分左右出現,如同報時一般,讓樂迷感到掃興,也對一流場館出現這樣的問題感到不可思議。
對此,兩廳院發言人陳昱如向外界表示道歉,她表示,因為臺北國家音樂廳內部多使用木材建料,如天花板懸吊木藻井、木質音效反射板、木質管風琴琴身、舞臺及觀眾席木地板等,興建時使用榫接及懸吊技術,如遇有地震、溫濕度變化大、大能量之音壓撼動,或建物老舊之微變形應力等狀況,都可能引發木材搖動的摩擦音。
異音成因?木材摩擦所致?
然而該問題已經出現多年,2010年藝術總監黃碧端就曾邀請過國際聲學專家徐亞英教授協助觀察,當時結案報告就指稱,音樂廳的異音是因為反射板榫接處發出的木材摩擦音。
同年兩廳院邀請成功大學賴榮平教授進行異音狀況探討,賴榮平認為異音的形成是反射板未固定牢靠所致,建議加厚反射板并使用鋼結構固,以降低異音之發生。
在德國受過專業聲學訓練的建筑師趙以諾則建議,想要徹底解決木材錯動的摩擦聲,應該將所有木構件全數拆除后,再重新有效固定。
如何應對“異響” 專家如是說
2015年音樂廳6月至9月間的封館整修,也未能趁機找出關鍵原因,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表示,原因在于「異音成因復雜,而封館4個月的時間過短,只能先處理觀眾椅墊、舞臺地板、隔音門等設施。」
近期異音頻傳,是否因為2015年整修大幅動工后反而導致更多異音?兩廳院總務行政部營建組歐耀鍵排除此一說法,他表示:「天候、風力都是可能的因素,同時還有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的變因,我們會再綜合經年累月的觀察和經驗,進行更全面性的評估后,提出改善方針。」
建筑師趙以諾表示,目前就異音出現的日期作觀察,包括6月2日、6月18日、6月30日等,初步研判應是熱脹冷縮所致,趙以諾表示:「這幾日恰好是臺北市溫度很高的日子,加上午后雷陣雨,讓音樂廳的木藻井天花板熱脹冷縮,鋼梁上提,才有異音出現,這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李惠美表示,目前會持續向專家資訊,同時也將持續監控溫、濕度變化,觀察異音頻率,預計在年底待評估報告出爐后,再向大眾提出解決辦法和處理安排,「若專家評估報告出爐,提出有效解決之道,不排除再度封館作調整改善。」
如何解決?大修?微改?
兩廳院考量拆除工程需將觀眾席及舞臺全部搭設高空作業用的鷹架,藉以維修厚重的天花板及反射板,所需工程時間甚長、經費粗估1.5億,再加上沒有人可以保證大刀闊斧整修之后會完全改善,最后放棄。
兩廳院則表示,6年前曾改采空調濕度控制,以減低木材脹縮量,異音明顯獲得改善。但近期又發生類似異音狀況,目前已經邀請國立宜蘭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卓志隆教授進行天花結構勘驗與評估。
最終,針對臺北國家音樂廳于演出過程中頻繁出現異音現象,兩廳院于11日下午召開說明會,表示近日正擬定短期應對方案,并將于年底提出中、長期處理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