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經響當當的成為制造業大國,“Made In China”是中國工業的一張名片。對中國專業音響企業來講,不僅國內熱銷的國外品牌是“中國造”,就連在國外銷售的產品也是中國OEM代工的杰作。代工制造與仿造是音響企業慘淡經營的兩根稻草。
在音響行業發展初期,借國外品牌之力發展自己是一種普遍的做法,但現在看來,這種情況顯然是不正常的,作為國內音響界的通病值得全行業反思。
1,設計研發短板 引發連鎖反應
對一款新產品而言,工業設計是重中之重,它往往占據了總研發成本的一半甚至更多。數據顯示,珠三角地區聚集了全球音響70%產能的制造型企業,其中大部分沒有自主品牌,完全依賴代工出口。企業在工業設計上的投入微乎其微,而在歐美發達國家,工業設計的資金投入一般占到總產值的5%—15%。“我們的一些企業敢拿幾百上千萬去搞市場營銷和廣告炒作,卻少有拿這些錢去搞模具開發和產品設計的。”音響設計師謝曉光感嘆道。
產品的設計研發能力欠缺帶來的直接后果是音響產品同質化,目前中國現有音響品牌多達上百個,絕大多數不被所知。產品同質化帶來競爭的無序和混亂,魚龍混雜、真偽難辨是目前國產音響行業的現狀。市場競爭不規范降低了產品交易效率,“劣幣驅良幣”式的發展壓縮了行業利潤空間。
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嚴重的束縛著國產專業音響前進的腳步。如果說進口品牌哪里做得比我們強,那也就在這一點上領先一步。國家多次強調企業要提高自主創新和研發投入,但在音響行業卻收效甚微。歷經30多年三個階段的發展,音響行業仍然踽踽前行,誰之過?
2,設計不僅僅是造型
在音響行業呼喚工業設計的今天,要設計出客戶所認同和接受的產品,就必須從實際需求出發,綜合考慮并深入實踐,標新立異或花里胡哨絕不是真正的工業設計。
民用音響已經意識到“在外形設計和電聲設計上,首先會確保音箱的音質,再進行外觀設計,要保證每一款出廠的產品,都能為消費者提供‘聲’、‘色’俱佳的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