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愛樂音樂廳是國家重點建設工程,其高昂的造價、每年3300萬歐元的運轉資金和遠離市中心等因素曾引起眾多非議。近日,音樂廳公布了落成一年來的出色業績,用統計數據回擊了圍繞音樂廳建設的爭議和質疑。音樂廳主席洛朗·拜爾自豪地說:“曾經被斥為瘋狂工程的愛樂音樂廳,將成為高質量的代表和未來文化機構發展的模式!
開業一年來,愛樂音樂廳和老音樂城共接待訪客120萬人,遠遠超出80萬人的預期目標,比開業前音樂城和巴黎市內普雷耶勒音樂廳的觀眾總數增加65%。在120萬訪客中,約一半欣賞了音樂會,40萬人參觀了音樂博物館和臨時展覽,15萬人參加了藝術教育活動。
除了訪客人數增加,人群類型也有明顯變化。愛樂音樂廳開放前,普雷耶勒音樂廳的觀眾60%來自巴黎市內,2/3的觀眾住在巴黎西部,而愛樂音樂廳的觀眾48%來自巴黎市內,居住在巴黎東北部的觀眾占42%。近郊居民占31%,來自北郊塞納圣德尼省的居民占19%,高于以前出席音樂會比例的13%。來自外省和國外的觀眾占21%,高于以前的10%。從數據看,觀眾來源分布更加平衡,愛樂音樂廳吸引了更多原本沒有習慣步入古典音樂藝術殿堂的郊區居民。
巴黎愛樂音樂廳落成僅一年便顯示了出人意料的成績,深入剖析,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音樂廳工程的品質追求
是成功的保證
音樂廳的總設計師是曾獲建筑界諾貝爾獎——普利茲克獎的法國著名建筑師讓·努維爾,他始終堅持自己的設計 理念,不向外界壓力妥協。為達到理想標準,工期不斷延長,工程費用攀升——從1.7億歐元的預算到開幕儀式時已耗費3.86億歐元,且工程尚未徹底完善(努維爾反對在音樂廳的各項細節完全完成之前提前開放)。
據稱這是目前世界上最昂貴的音樂廳,其軟硬件設施的質量效果都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該音樂廳是一座以合金鋼和玻璃為主要建筑材料的超現代建筑,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建筑之一”。其外觀似金屬飛船、氣質冷峻,內部裝修井然有序,亮眼的墻面和金絲絨的紋理盡顯高檔和豪華。設施先進,音效一流,適于舉辦高水準的交響音樂會。擁有2400個座位的演出大廳可調整至容納3650名觀眾。座位高矮不齊,一些觀眾席懸在上空,增加了建筑的現代感,同時配合“云團”回聲系統增強音效。別具一格的環形設計充分考慮拉近觀眾和音樂家的距離,觀眾席與指揮臺間的最遠距離只有32米。
除演出大廳外,巴黎愛樂廳還擁有完備的配套設施,排練廳、展覽區、文化公益團隊進駐的教室、餐廳、咖啡廳、互動工坊等一應俱全。音樂廳有巴黎交響樂團等兩個駐場樂團、巴黎室內樂團等3個合作樂團,并不斷邀請世界著名演奏家和極負盛名的世界音樂團體參加演出,落成一年來舉辦了400多場高水平音樂會,贏得了著名演出團體和音樂家的贊譽,帶給觀眾舒適的體驗。
以更新觀眾群為目標
欣賞古典音樂的人群難以突破“內行”的音樂愛好者的圈子,針對這一現象,為吸引更多的圈外觀眾來到音樂廳欣賞音樂會,巴黎愛樂音樂廳通過多種方式全力實行“更新觀眾群”的工作方針。
制定豐富多元的文化活動計劃。愛樂音樂廳結構宏大,功能多樣,開創了集高水平演出、展覽、排練、文化活動、藝術教育于一體的文化機構運行模式。音樂廳舉辦古典音樂、爵士樂和各種現代音樂流派等多種風格和形式的演出,貝多芬的交響樂、巴赫的巴洛克音樂以及郎朗率百名琴童的現代鋼琴大合奏在愛樂音樂廳的舞臺競相綻放。除舉辦音樂會,音樂廳還圍繞世界著名音樂家策劃、舉辦具有轟動效應的臨時展覽,如2015年3月舉辦的大衛·博維展覽吸引20萬觀眾,目前正在籌劃剛于年初過世的法國著名指揮家皮埃爾·布萊的展覽。音樂廳將年輕人和家庭定位為欣賞古典音樂的主力軍,針對他們舉辦周末音樂會、音樂講座等輕松愉悅的普及活動;顒釉O置力求使訪客在得到感官享受的同時獲取音樂知識,了解優秀的音樂遺產和當今音樂潮流,力圖發揮新老音樂廳的多功能潛能,既幫助普通民眾獲得音樂享受,又為機構發展培養潛在受眾。
開展面向所有公眾的藝術教育。巴黎愛樂音樂廳面向所有公眾開展豐富多彩的藝術教育活動,制定針對個人、團體、家庭、殘疾人和弱勢群體的教育計劃,提供覆蓋各個年齡段的教育課程。針對毫無音樂基礎的公眾舉辦快樂感知教育,讓他們感受唱歌、觸摸樂器發出樂音的樂趣。3個月以上的嬰幼兒可由家長帶領參加“寶貝舞會”,3歲至7歲的兒童可參加音樂啟蒙課堂,8歲以上的少年兒童可參加集體音樂娛樂活動,15歲以上的青少年可在輔導員協助下開展集體音樂發展項目。如果全家人來到音樂廳,父母欣賞音樂會,孩子可在音樂輔導員的陪伴下參加唱歌、彈琴等娛樂活動。音樂廳針對成人開設講座、音樂茶座、音樂漫步、講解式音樂會、互動式音樂會等形式多樣的藝術教育活動。為殘疾人(包括聾啞人士)提供全套特殊參觀體驗服務,為弱勢群體組織各種免費文化活動。音樂廳管理者說,巴黎愛樂音樂廳的建立就是要讓廣大公眾充分享用音樂廳,如同在公園里漫步一樣自由。
充分運用互聯網和數字技術手段普及音樂知識、培養潛在觀眾。音樂廳開通線上商店、網絡電視、電子音樂詞典、數字音樂檔案等網絡平臺,供觀眾普及和增加音樂知識、了解音樂活動信息。觀眾可在音樂會前登錄音樂廳網站進行“預習+預熱”,了解作品和音樂家有關情況,為欣賞音樂會做足功課。音樂廳網站公布50多個最新音樂會實況或錄像和音樂城、普雷耶勒音樂廳的視頻資料。音樂家和音樂專業人士的講話、講座和辯論節目,音樂廳駐場樂團和合作樂隊的發展情況、活動信息等都可上網查詢,所有網站資源都可通過應用軟件在手機等移動設備上獲取。越來越多的人除了親臨音樂會現場,還通過圖文并茂的網絡資源展開與音樂更全面的接觸,感受音樂的無窮魅力。
優惠票價拉近與普通民眾的距離
雖然音樂廳建筑極具奢華,但是為了吸引更多普通民眾欣賞古典音樂會,門票定價并不太高,如郎朗或李云迪的音樂會合300元人民幣起。訂購音樂季演出的28歲以下年輕人可享受8歐元的優惠票價。所有藝術教育課程費用都在普通百姓可接受的水平,如兒童5至8歐元,成人7至10歐元。音樂廳還積極投入社會公益事業,為各類弱勢群體策劃和提供專項免費參觀、會見音樂家和觀看演出的活動。
與地方政府、社會、文化機構
廣泛開展合作
為促進周邊和落后地區開展音樂教育,進而實現促進社會融合的使命,巴黎愛樂音樂廳積極聯系各地文化領域負責人、地方政府、社團、教育文化機構,制定長期合作計劃,與塞納圣德尼省議會和邦丹市政府簽署合作協議,與18、19、20區和93省等地區眾多文化機構締結合作伙伴關系。促成開展的合作項目有:19區“小不點兒”協會的孩子們、19區醫院專家和93省音樂學院學生共同舉辦音樂會;成人音樂愛好者與巴黎室內樂團合作表演《魔笛》合唱部分;巴黎大區音樂學院鋼琴學生與郎朗同臺表演101架鋼琴大齊奏等。為落實使每個學生在校期間都能接受藝術教育的國家政策,音樂廳還與中小學校、高等院校合作開展藝術教育計劃,19區和93省的30多所中小學預定了巴黎愛樂音樂廳的藝術教育教程。
洛朗·拜爾認為,古典音樂普遍面臨曲高和寡的問題,需打破以往只尊威望和經典的模式,將采取吸引大眾參與、服務社會的新的發展模式。為此,音樂廳計劃憑借社會音樂教育機制,調動地方政府和社會力量,從現在起到2018年在法國境內的貧困地區和海外省創建30個學生樂團,這必將吸引全世界最著名的樂團來巴黎參加演出活動,營造拉近不同社會階層和文化習慣、促進文化平等的社會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