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OEM現象,大多數人第一印象會感到陌生,但是當你真正理解這個詞后,你會發現其實這種現象隨處可見,貫穿消費者選購產品的每一道環節。OEM通俗來說又叫定牌生產和貼牌生產,最早流行于歐美等發達國家,它是國際大公司尋找各自比較優勢的一種游戲規則,能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品牌附加值。近年來,這種生產方式在國內音響行業開始蔓延開來,許多OEM廠商在獲取大量牟利時,不知不覺已經靠這種方式賴以為生,苛刻的說像個寄生蟲似得。
多數OEM廠商不直接生產產品,而是利用自己掌握的“關鍵的核心技術”負責設計和開發新產品,控制銷售銷售“渠道”,而生產能力有限,甚至連生產線、廠房都沒有,為了增加產量和銷量,為了降低上新生產線的風險,甚至為了贏得市場時間,通過合同訂購的方式委托其他同類產品廠家生產,所訂產品低價買斷,并直接貼上自己的品牌商標。有專家認為,OEM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產業分工日趨細化的產物.它能為企業加大其擁有資源在創新能力方面的配置,盡可能地減少在固定資產方面的投入。目前在國內,當一個制造商要延伸自己的品牌時,擺在其面前的路有三條:要么自己搞;要么兼并一些相關企業;要么輸出管理,輸出品牌,做定牌生產,進行所謂的"虛擬經營"。在實際操作中,大多數企業傾向于采用第三種做法。企業在掌握產品核心技術和建立了成熟的營銷網絡后,可不再直接投資進行生產,而是以通過讓其它企業代為生產的方式來完成其產品的生產任務。這樣,只需支付材料成本費和加工費,而不必承擔設備折舊,自建工廠和生產管理的風險,還可隨時根據市場變化靈活的按需下單.由此可促進成品業務形成新的經營優勢,培養和壯大企業內在的擴張力,提高經營能力和管理水平,從而走向更高層次的資本運營。
不可否認的是,這樣做雖然能合理的利用資源,提高市場占有率,但是長期下來,由于貼牌生產出口產品的成本較世界矚目品牌低廉,在發達國家銷售,經常遭受反傾銷,因此當地國政府為保護其行業而使中國的企業蒙受巨大損失,同時當中國企業為別人代加工的成分越來越多時,自有的品牌也就越來越少,這一點對中國的企業來說,面對嚴峻的考驗,無形中就導致了中國的民族企業崛起舉步維艱。
現在,隨著音響行業的競爭加劇,顯然,對于具體企業而言,必須通過其他方式形成自身獨特的、不易模仿的競爭優勢。加工企業由于過于長期依賴勞動力價格優勢,不再重視能力技術的創新與培養,在帶來眼前成功和巨大利潤的同時,也反過來埋下了一些在未來發展道路上的隱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