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HAX的第八期團隊里,有不少很有意思的產品,團隊的成員也格外耐心和熱情地解答著我的問題,而產品背后的故事,也散發著鮮活的魅力。
這是HAX-8產品的其中一篇產品報道,關于一款能適配聽力的耳機。
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然而你可能沒有想到,當樹葉在風中沙沙作響時,傳入我們每個人耳朵里的“旋律”,其實也有著微妙的區別。
同樣的一首歌,因為經過了耳朵的“二次加工”,實際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如何讓聲音在被我們聽到之時,能最大程度地減小耳朵帶來的影響呢?
創始人Kyle Slater出身于澳大利亞的一個音樂世家,從小受到熏陶的他,對音樂和聽覺有著超乎常人的敏感。
18個月前,Kyle 打算買一副耳機。在選購的時候,他突然覺得有點不大對勁。“如果耳機廠商對我的聽覺一無所知,那他們怎么能知道我適合什么樣的耳機呢?”
于是Kyle找到了耳鼻喉醫生兼聽覺科學家Luke Campbell博士,向他咨詢。Luke說,“經過討論后我們有了一個初步的想法,可能我們真的可以設計出一種耳機,讓它自動適配耳朵。”
兩人商量后,決定開始一起設計Nura耳機。
基于Kyle的音樂背景,他負責聲學和電子工程方面的研究;而Luke則負責軟件、聲音科學及數字信號轉化的工作。后來,他們又招募了COO Dragan Petrovic及工程師Wilson Shao,一位澳籍華裔。
“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就像我們的臉和聲線一樣,我們每個人的聽覺都是不同的。”CTO Luke Campbell這樣說道。
“我們在Nura耳機中加入了特別的傳感器,能夠判斷你對不同頻率聲音的聽力好壞。隨后,我們會對之后播放的所有音樂進行調整,讓它們都能和你的耳朵完美適配。這樣一來,不管每個人的聽覺條件如何,他們都會收獲一個完整豐富的聽覺體驗。”
Nura采用的核心技術其實并不算首創:耳聲發射,即OAE(otoacoustic emission)。聲音傳入耳朵后引起耳蝸基底膜振動,外毛細胞會發生收縮,經過聽骨鏈和鼓膜的傳導,向外耳道傳播振動波。OAE一般用于給新生兒做聽力篩查,始于20世紀70年代。不過,Nura是第一款將OAE技術應用于耳機層面的產品。
耳機原理的演示圖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仔細看Nura,你會發現它采用了“頭戴+入耳”的首創設計。入耳耳機用于播放高音和人聲;而外面的耳罩則是低音炮的天下。“這種隔離的好處是,能讓這兩個部分‘各司其職’,讓聽覺呈現最完美的狀態。”Luke如是說。
而其中最大的難點亦在于此。為了將不同頻率的聲音分開來,需要花大量的時間來進行人耳測試,以確保每個人的聽感舒適。
人的聽覺差異其實很大
“雖然花了大量時間在這上面,但我們感到很開心,畢竟我們找到了能讓每個人都喜歡的設計。”
如果你想知道大家用完耳機后是怎么想的,可以看看這個視頻感受一下。
在產品原型誕生的時候,團隊就計劃著上眾籌平臺了。他們了解到幾個在眾籌上表現不錯的耳機項目Revols和kokoon。前者是60秒成型的定制耳機,而后者是輔助睡眠的無線藍牙耳機。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是HAX的項目。“我們感到非常驚奇,趕緊搜了下HAX是何方神圣(笑)。于是我們便決定申請HAX第八期項目,并成功進駐深圳。”Kyle 說道。
幾乎每個HAX團隊的成員都會提到深圳的“快”,Nura團隊的成員也不例外。
“在澳大利亞花4周時間才能做好的東西,在深圳一周就能搞定”,Luke表示,他已經愛上了深圳,“3-4個月孵化一款產品,不在深圳怎么可能做到?”
Nura在制作的時候,也并不是單打獨斗,他們也和許多廠商建立了聯系,讓Nura成為一款真正“全球化”的產品。比如工業設計出自香港公司;英國的Float公關公司為他們進行了宣傳;加拿大的Detraform協助他們進行圖案設計;而你在文章中所看到的炫酷動畫和視頻,則出自美國的Vladimir Petkovic,Vuk Nikolic,Antony Bui和澳大利亞的Blank tape。
而Luke也聊起了中國對他的“深刻影響”,有次和朋友吃飯,他用筷子夾起水果吃起來,而他面對著朋友驚異的目光,卻也沒覺得有什么不妥。更有趣的是,同在中國的這位朋友花了10秒鐘時間,才想到實際上應該用什么工具。
就在HAX 美國Demo Day的前一天,Nura已經在Kickstarter上開啟了眾籌,早鳥價179美金,零售價399美金。在眾籌的第一天,Nura就已經獲得了超10萬美金的好成績,而目前這個數字已經達到了25萬。
喬布斯曾說過,“投資音樂產業并不具投機性。”50億美金的高端耳機市場每年正以15%的速度增長,而這正是他們義無反顧地投身耳機行業的原因。未來的9個月,Nura團隊的工作優先級自然放在了出貨上。“隨著后期用戶數據的收集,相信會有更多令人期待的可能性。”Luke博士如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