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詩《緣起敦煌》、國際研討會及大師班等各具特色、創意紛呈的豐富活動,組成民族色彩濃郁的國際民俗舞蹈周,廣泛凝聚不同舞蹈種類的精英團體,顯現出舞蹈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使觀眾分享了香港舞蹈的新特色與新風貌。
舞蹈周上演了由洗源任藝術總監、曾柱昭撰寫腳本、陳磊任總編導創作的大型三幕舞蹈詩《緣起敦煌》。這是一臺頗具藝術追求和藝術品位的優秀作品,舞美、燈光、服裝設計營造出敦煌獨有的神秘氣息。盡管演員們都不是專業的舞者,但是他們憑借對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執著熱愛,用業余時間辛勤排練,體現著作者們對中華敦煌文化意義的實質性把握和歷史文化傳承的強烈責任感,從而更加彰顯出舞蹈藝術相融通、探尋文化根脈、傳承民族藝術的動人之處,讓觀眾在舞蹈的迷人韻味中感佩敦煌藝術的博大精深。
舞蹈藝術的創作與發展,特別是民俗舞蹈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為此次參會專家學者聚焦的話題。研討會由周佩瑜、陳頌瑛、盧偉力、白朗唐和偉奈主持,研討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舞蹈協會、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學會、香港文化博物館以及捷克民俗協會等文化藝術機構的專家,就民俗節慶與民俗舞蹈、原住民舞蹈的傳承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下的民族民間舞蹈發展等話題展開討論。
“歷史一定要傳承,傳統一定要扎根。”熱烈的討論對談中,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云濤、國家一級編導黃健強、香港演藝學院教授盛培琪、澳門舞蹈協會主席鄭錦娥、新加坡表演藝術協會主席趙柏鈞等專家均認為舞蹈藝術的創新發展,根基仍在于傳承。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學會會長馬躍特別提出,要著力提升各民族舞蹈藝術的創作水準,保護各民族舞蹈藝術的獨特品質,保護本民族的傳統就是保護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隨時代發展變遷,每個民族的文化藝術都會向前發展,不能丟失自己民族的本質。少數民族舞蹈的創作首先要傳承,站在創作的角度來選擇,被民族的精神所感動去創作。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長歐建平幾十年孜孜以求,潛心致力于世界各地多彩的民俗民間舞蹈研究,他用精彩的演講將這些豐富的成果和與會者分享,受到熱烈歡迎。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長江東對民族民間舞蹈的歷史源流,從理論上加以梳理分析,向與會者揭開了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話題,為民族民間舞的創作和表演開拓了新的思路。
民族民間舞是民族歷史的沉淀,無論是哪一個民族的舞蹈,盡管浸潤了不同民族的情感和個性,但都蘊含著對生命禮贊和美好追求的共同取向,飽含豐富的人文內涵精神。舞蹈大師班無疑是此次系列活動中最引人關注的環節之一。新疆藝術學院副院長塔來提·吐爾地教授就維吾爾民族民間舞教學,在當今多元文化的交融和沖擊中如何進行維吾爾族舞蹈文化特異性的傳承,作了精辟的論述。筆者以云南民族民間舞蹈的源流入題,穿插各民族舞蹈的現場示范教學和作品展示,讓觀者從探尋民族內在精神的層面,發現云南舞蹈的技藝之美、靈動之美和生活之美。舞蹈家哈斯敖登、許淑和李措毛、廖春慧、陳芳枝等專家也通過精彩的講授和示范,讓觀眾充分領略到蒙古族、朝鮮族、藏族、部分東南亞國家民族的獨特風俗和舞蹈精粹。
縱觀整個舞蹈周活動,來自五湖四海的專家學者和舞蹈藝術愛好者匯聚一堂,原生態民族民間藝術與舞臺藝術精彩薈萃,民族文化和藝術表演深度交融,為觀眾呈現一場創新又不失傳統的國際化舞蹈藝術盛宴。雖然與會舞蹈界人士生長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不同,但民族舞蹈藝術的同根同源,讓大家的心相印、藝相通。由此也可見香港舞蹈總會為發揚舞蹈藝術、推動舞蹈發展所做的努力。
香港舞蹈總會成立于1978年,是一個非營利民間舞蹈社團,創會成員為舞蹈界舉足輕重人士。建會以來一直以推動香港舞蹈發展為己任,積極培育、拓展本地的多元舞蹈文化。總會以發揚舞蹈藝術、鼓勵推動舞蹈發展、團結舞蹈界人士、聯絡香港及世界各地舞蹈團體、促進中華舞蹈文化交流為宗旨。該會通過教育培訓以及舉辦香港舞蹈博覽、國際青少年舞蹈營、國際舞蹈日、外訪交流等活動,并每年組織包括《天地山水情》、《緣起敦煌》等在內的舞蹈晚會到北京、廣州、云南等地與同行交流、尋根,并到世界各地演出宣傳中華文化;同時組織大師班,邀請到訪的大師和著名舞者擔任客席導師,使當地舞蹈藝術獲得更多啟發和滋養;出版了多部香港舞蹈史,使本地舞壇發展的印記跳出舞臺。總會還組織會員們舞入社區,為不同人士提供了有益身心的活動,多年來一直支持政府,將中華舞蹈推廣至民間,每年均義務組織各種精彩公益活動,用滿滿的公益心和愛心進一步增加了居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