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媒體迎來了“全媒體”時代,這也意味著媒介融合逐漸走入人們視線。近年來,網絡電臺廣告將多種投放形式整合應用,為廣告創意和營銷策略提供了更多的空間,廣播正是率先與新媒體進行融合的代表。全媒體營銷以融合為主線,通過不同傳播渠道、受眾類型、傳播方式,將廣播內容傳遞給受眾。新時代涌現出的網絡電臺將傳統廣播與新媒體有機融合,將聽眾轉化為用戶,增加用戶互動和體驗,增強了受眾對于產品的辨識度和粘性,整合網絡、移動設備、車載等多傳播途徑,這正是網絡電臺App的獨特之處。
圖1:喜馬拉雅FM聯席CEO余建軍
伴隨性+獨占性 移動音頻市場價值巨大
“聽”的價值到底有多大?在傳統廣播領域,囿于滯留時間短、受眾面相對狹小等因素,不少廣告主會認為在電臺投放的廣告性價比不高。不過,隨著近年來智能手機的快速普及,移動音頻App的出現,讓聲音的價值得到了大幅提升。與傳統的數字類廣告(展示類、視頻OTV)相比,移動音頻優勢在于其是伴隨性媒體,而且這種伴隨屬性是全場景式的。
圖2:喜馬拉雅FM
隨著智能時代的到來,現在幾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機,用戶在使用網絡電臺App時,已經將聲音擴展到了生活全場景中。開車、通勤、家務、運動、睡覺乃至上班等各類場景中,用戶都會用手機收聽音頻節目。這樣,廣告投放有了更多的選擇,耳朵經濟逐步取代眼球經濟,聲音的營銷價值得到空前的放大。
與伴隨性優勢相應而生的,是移動音頻廣告的另一個特點:獨占性。
傳統的電視、報紙,包括PC的廣告,CPM是打折扣的。就像廣告業界那句名言:“我知道我的廣告費有一半浪費了,但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被浪費了”。傳統數字類廣告的問題就在于此,曝光不等于被受眾接收,電視觀眾會在廣告時間去上廁所,網頁上的Banner條也很容易被網友直接PASS掉。
與此相反,音頻廣告具有獨占性的特質,聽眾在收聽節目時不會漏掉廣告內容,因此移動音頻的貼片廣告相比其他移動廣告更有價值,曝光量幾乎就等于接收量,這也是聲音作為伴隨性媒體的最大優勢。
投放效果可監測 受眾人群精準定向
移動互聯網幾乎顛覆了一切商業模式,而在音頻廣告的營銷方面,網絡FM們讓這種顛覆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最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的優勢:一是投放效果數據可監測,二是通過大數據和用戶畫像實現人群精準定向。
圖3:受眾人群精準定向
在互聯網語境下,網絡電臺與用戶的互動性更強,人群分析也更精準。憑借大數據技術,喜馬拉雅FM的投放數據是可監測的,通過植入代碼的方式,播放的每一條廣告都可做監測,不斷調整,以實現廣告的精準投放。
通過整個大數據分析,喜馬拉雅FM還會對聽眾進行用戶“畫像”,從年齡、地域、職業、愛好、習慣等多維度進行定位,每一個用戶都有定位,讓每一條廣告的價值發揮到最大。
比如在喜馬拉雅FM的海外用戶方面,我們發現,家庭主婦的占比最大,她們大多是在做家務的時候聽音樂。那么,我們的專業算法團隊就會對此作出應對,將一些生活用品品牌的廣告推送給她們,收到了上佳效果。
喜馬拉雅FM帶頭,音頻生態孕育無限想象空間
移動音頻的市場到底有多大,從喜馬拉雅FM身上,我們或許可窺一二。喜馬拉雅FM在創立僅三年的情況下,截止到目前總用戶數達 1.6億,月活躍用戶達到3800萬,平臺擁有認證主播 5.5萬,企業總估值已超8億美金;穩居網絡音頻市場份額第一位。
喜馬拉雅FM現在每月有幾百萬廣告收入,預計今年將有上億的廣告營收規模。可以想象的是,隨著網絡電臺的進一步迅猛發展,未來移動音頻市場營銷的發展前景將十分巨大。
喜馬拉雅FM本質上是一個音頻平臺,通過特有的PUGC生態戰略,連接上游的內容生產者與下游的內容分發者,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音頻生態,這樣一個音頻生態的構建,給音頻廣告投放提供了新的視角。首先是節目內軟性植入的方式,傳統電臺節目中還處在嘗試階段,但在手機FM中已成為常態。這種植入式廣告,往往也會兼顧到用戶體驗,達到內容與廣告的和諧一致。明星節目《段子來了》中,有一次接到某蔬果類廣告商的合作,主播采采將其改編成一個情侶對話的段子,把廣告植入進去的同時,也保證了節目質量。
圖4:杜杜電臺
品牌電臺的建立,則是喜馬拉雅FM的另一個成功案例。一些企業品牌會在平臺內建立自己的電臺,將內容與廣告結合在一起,品牌電臺可以在節目中進行信息發布和品牌宣傳,同時還是一個品牌粉絲聚集與互動的平臺。
比如,2014年推出的《杜杜電臺》,杜蕾斯入駐喜馬拉雅FM的官方電臺,目前粉絲數已經達到4.3萬,成為了平臺內的一檔熱門節目。不少聽眾會在《杜杜電臺》下面評論,引發用戶頻繁互動,杜蕾斯也通過這檔節目提升了品牌認知度。
音頻生態的未來很廣闊,它讓參與者都有充滿熱情,眾人的智慧推動下,更多的廣告投放方式的創意也將源源不斷的冒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