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JBL Pro、AKG、dbx、Soundcraft、Crown、Lexicon等頂級音響品牌的母公司,哈曼在專業音響設備的設計和制造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而且令人稱道的一點是,哈曼雖然收購了眾多不同產品線的品牌,但它總能保持所屬各個品牌之間的獨立經營,成功地把每個品牌都打點得紅紅火火,品牌之間不排除競爭但也有互補,它們作為一個整體被稱之為“專業音響人士都離不開”的行業產品。
那么,已經發展多年的中國專業音響行業未來是否有可能出現一家“哈曼”式的跨國企業?筆者曾經采訪一位政府采購專家,問及如今中國民族專業音響品牌已經開始應用于國內大型現場演出中,如奧運會、APEC會議等國際性表演,是否可以看做是民族品牌集體崛起的信號?沒想到專家這樣回答:“民族品牌集體崛起還不能這樣說,只能說,由于地方政府經費不足,加上國產產品想要業績,一個想不花錢辦事,一個想做廣告,為以后的國內銷售做效應,所以政府是白用的。我們國產產品與國外產品是有一定差距的。”
這位專家老師說的是實話,雖然如今國內的專業音響品牌已經越來越注重技術研發,也開始在大型現場演出中大展拳腳,但與國外品牌相比,恐怕也只有在“價格”這方面具有的明顯優勢。
在品牌經營上,哈曼已經構建起了屬于自己的音響帝國,產品涵蓋整個音響系統鏈條,即從話筒到音箱,從娛樂擴聲到汽車音響一應俱全。哈曼不是單純的產品銷售和工程應用,而是上升到品牌經營的層次。中國專業音響企業遠遠沒有達到這個階段,跳脫出制造商、代理商的窠臼,轉型為整體方案解決商甚至文化創新企業,也是目前很多國內一線品牌正在做或者將要做的事情。
前一段時間財經作家吳曉波寫的一篇文章《去日本買只馬桶蓋回來》在朋友圈熱傳,講述了如今很多中國中產階級到日本旅游都會采購一大批日常生活用品回國,原因很簡單,就是“好用”。文中提到:“陷入困境的制造業者,與其求助于外,到陌生的戰場上亂碰運氣,倒不如自求突破,在熟悉的本業里,咬碎牙根,力求技術上的銳度創新,由量的擴展到質的突圍,正是中國制造的最后一公里。”
由量的擴展到質的突圍,這句話也絕對適用于中國專業音響品牌未來的發展之路。如果能跨過核心技術與品牌經營這最后一公里,相信中國專業音響行業也會誕生像哈曼這樣的音響巨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