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將到來的“十三五”,中國電影有望迎來一個新的黃金發展機遇期。中國電影又一次站在了發展的關鍵點上,而技術的創新,已經成為當代電影制作中不可或缺的方法論。
11月26日,在成都舉行的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科技委電影專業委八屆八次會議上。這個“十二五”與“十三五”的歷史“交替點”,成為了會議的焦點。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毛羽表示,在即將到來的“十三五”,中國電影有望迎來一個新的黃金發展機遇期。在這個全世界矚目的電影市場,還將誕生一個個屬于中國電影的突破與奇跡。
中國電影又一次站在了發展的關鍵點上,而技術的創新,已經成為當代電影制作中不可或缺的方法論。電影技術已經成為中國電影是否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天,電專委委員,各地廣電局、制片單位、院線公司代表等出席會議。中國電影科研所、中影股份、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追光動畫、游族影業、歐劃影業、阿里影業、格瓦拉等發表做主題演講。
“十二五”
電影全行業步入“數字時代”
“十二五”的五年,是我國電影產業發展不平凡的五年,也是電影技術取得突飛猛進的五年。
五年間,中國電影完成了膠片電影向數字電影的整體轉換,實現了拍攝、制作、發行、放映、經營、管理全產業鏈的數字化,全行業步入數字電影時代。
回顧這五年,電影技術取得的成績亮眼。
制片方面,虛擬特效、CG動畫、3D轉制、立體實拍等高科技、工業化生產方式開始得到應用,成為推動國產電影制作質量不斷提升的重要力量。
放映領域,“十二五”期間,數字化放映、3D立體、巨幕、更多聲道立體聲等技術在影院建設中得到迅速應用。全國電影院數量從2800家發展到6100家,銀幕數量從9296塊發展到3.1萬塊,其中將近80%的銀幕可以放映3D影片,巨幕數量超過350塊;影院管理系統(TMS)和網絡運營中心(NOC)得到應用,接入范圍不斷擴大;全國電影票務綜合信息管理系統實現技術升級改造,功能性能不斷擴展提升,現已覆蓋全國所有影院,票房數據越來越清晰。
民族工業開創了“走出去”新局面
“十二五”期間,我國電影民族工業抓住發展機遇,通過技術推動原有產業進行改造、升級和創新,成效顯著。
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符合國際標準的中國巨幕、多維聲、新一代激光光源、數字電影播放服務器等設備已應用于數字影院。
目前,中國巨幕系統已通過美國電影協會安全認證和好萊塢片商認可,取得優良的制作技術等級,迄今,中國巨幕國內部署數量超過100塊。
據中影股份副總工程師林民杰介紹,去年12月,中國巨幕還在美國建立了制版實驗室,中國巨幕制作的258部影片中,有22部在美國制版實驗室制作,未來中國巨幕的海外制版實驗室有望在新加坡、印度等地相繼落戶。
引領未來的放映技術的激光放映領域,我國也已搶得先機,我國擁有自助知識產權的激光技術不僅打破了我國在電影放映領域沒有自主產權的窘境,更在諸多技術指標上擁有領先優勢。
據了解,成立才短短一年多時間的中影光峰公司,已成功將ALPD激光技術運用于電影放映市場,毛羽將此舉稱為,開啟了激光電影放映的嶄新時代。
據悉,今年8月底全球首家全激光放映的多廳影院北京千禧影城的所有影廳皆采用ALPD激光技術,而同樣出自我國的辰星科技集成的激光巨幕廳已經在福州、錦州等地建成營業。
聲音技術方面,民族技術同樣不甘示弱。由中國電影科研所、中影股份公司和中廣華夏影視科技公司歷時三年研發的中國多維聲,今年通過了總局科技司與電影局的驗收。目前用多維聲已制作16部國產影片,發行13部,在國內建立了46家多維聲影院。
廣州飛達音響自行組織研發和生產的多聲道3D、多廳網絡管理音頻控制系統,在市場上也獲得了好評。
此外,普通影片3D轉制技術、放映質量監測系統、數字影院網絡運營中心系統(NOC)與3D放映配套系統等產品也涌現出多個民族工業品牌。
令人欣喜的是,中國電影對外合作交流正在開創“走出去”的新局面。積極融入 “一帶一路”戰略所構建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林民杰介紹,中國巨幕現有海外運營和在建項目已5個,今年4月中國巨幕在美國首個影廳落成開業。今年2月,中國巨幕與印尼簽署了10套設備的銷售協議,印度、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合作也都在談判中!笆濉逼陂g,中國巨幕有望在海外實現超過100塊的布局。
民族工業設備和技術不斷開拓海外市場,也帶動了國產影片“走出去”,推動中國文化對外輸出,逐漸擴大中國電影的對外影響力。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梁戈表示,“十二五”期間中國電影在繼承光榮傳統、續寫歷史輝煌的進程中,在不同領域涌現出各種類型的新形態,這包括了新人才、新創作、新科技、新投資、新業態等等。這既是 “十二五”以來、特別是今年以來推動中國電影蓬勃發展并取得豐碩成果的新力量,也是中國電影面向未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