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由網絡文學衍生出的熱門IP,在其改編成電影的過程中,如何防止過度迎合、娛樂無度的偏向,使電影能夠平衡娛樂和文化的關系?圍繞這些話題,由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局主辦、北京電影學院及中國電影文化研究院承辦,以“網絡文學與中國電影產業”為主題的國際電影產業發展研討會,邀請到學者、編劇、導演等專業人士從“知識產權與產業潛力”“文學原著與影視劇作”“藝術標準與商業價值”等方面,就網絡文學與中國電影產業的融合發展展開了討論。
業內談IP,到底有啥價值
日前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中提出,要大力發展網絡文藝。而網絡文學正是網絡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際上,網絡文學在當下可謂是中國電影產業最活躍的因素。不少熱門影視劇都由網絡文學改編而來,比如熱播電視劇《瑯琊榜》、《花千骨》等,熱門影片如《失戀33天》、《匆匆那年》等,皆是網絡文學IP改編為影視作品的成功代表,并都取得了不俗的社會效應。
然而隨著改編自網絡文學的影視劇的火爆,IP這一名詞也變得包羅萬千,似乎無所不能。在很多影視公司看來,只要和所謂的IP掛上關系,似乎就能帶來市場收益。到底是不是這樣?
閱文集團總裁、原起點中文網創始人羅立在解釋何為IP時,闡述了一個有趣的觀點:優秀的作品加上優秀的、完整布局的運營,兩者加在一起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高價值的、有意義的IP概念。“就IP自身來說,它只是一個法律概念,包含了權益和利益歸屬。但從影視創作角度理解IP,就包含兩層含義,一個是IP本身,一個是后續的IP運營,兩者加起來,才能具體回答一個IP是否具有價值的問題。”
在羅立看來,大多數法律意義上的IP,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然而究竟什么樣的IP,能夠成為普通意義中有價值的IP呢?
“作為有價值的IP的第一步,應當是一個擁有大量讀者的優秀文學作品,體現在網絡上,最直觀的就是擁有大量的點擊量和訂閱量,簡言之就是大量的讀者粉絲群,這樣的作品才具有了被運營的價值。”羅立說。
在羅立看來,后續運營在其成為知名IP的過程中至關重要。正是因為運營,才讓IP擁有廣泛的知名度,并逐步成為各種各樣的文化產品。羅立解釋說,IP運營過程中,通過每做一次新的下游產業鏈的布局,這個IP的價值就會放大。可能會從小說改編成影視、游戲、動漫,或者舞臺劇甚至主題公園等。“這些運營的結果總和,才最終將一個所謂的IP變得值錢,同時也被大家所知道。”
從IP到電影產品,距離很遠
近來熱播的《九層妖塔》、《滾蛋吧!腫瘤君》等電影無不彰顯著IP的魅力。不過,在知名編劇、工夫影業總監張家魯看來,并不是只要擁有IP,拍出來的電影就一定能叫好又叫座。
12月即將上映的電影《尋龍訣》,是由張家魯改編自知名網絡小說《鬼吹燈》。談到此次劇本改編直至最后制作成電影,張家魯坦言自己都沒有想到這個過程竟歷時4年之久。在他看來,好的IP很多,但是和影視作品的距離其實很遠。“事實上,公司成立之后就一直有人拿一些名頭很大的IP來談合作。我們對于這些IP的選擇非常謹慎,甚至有過猶豫和掙扎,因為我們不知道在可能長達4年的改編和創作過程中,到底選擇什么樣的題材來操作會更好一些。”
電影《滾蛋吧!腫瘤君》的導演韓延十分贊同張家魯的這一觀點。在他看來,網絡文學轉換為電影作品,普遍存有天然的障礙。比如《滾蛋吧!腫瘤君》,原本只是一個畫了一年多的網絡漫畫,但是電影開發過程卻花了幾倍于繪畫的時間。“把網絡文學改編成電影的過程,花的心思和時間成本要比單純的網絡創作多得多。”韓延表示,在根據網絡漫畫改編這部電影時,他抓住了這個故事在網絡傳播中的亮點,并把這一點放到電影當中去,對故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基本沒有保留原作的內容,只選取了幾個典型人物。”韓延認為,這種處理是因為網絡文學的敘事邏輯和電影敘事并不相同,電影制作還是要回歸傳統——有扎實的人物和故事。
不過,韓延并不否定網絡文學給電影創作帶來的積極作用。“電影和網絡文學之間,更多的是一個互補的過程。電影創作時就是要著重強化一個網絡小說中能夠打動人的某一點。”但是,有了所謂的IP也并非就是無所不能,“電影創作仍需要從人物抓起,通過戲劇邏輯去延展劇本。”
張家魯提醒道,一部成功電影的關鍵要素就是角色,觀眾會跟隨角色展開電影的旅程。而當下網絡IP在內容和類型上的相似度太高,以致在人物塑造以及文學性上大打折扣。羅立也認為,網絡小說雖然數量眾多,但擺脫不了玄幻、穿越、仙俠等類型,這些內容即使大熱,但事實上依然不是主流。“它只是很熱,即使被買走的很多,但是真正改編成功的并不多。”
切勿抓住IP空殼子,原創更重要
對于業界掀起的IP熱潮,北京電影學院校長張會軍認為,即使是在網絡平臺上獲得高點擊率、擁有大量讀者群的作品,也未必具有很好的影視改編價值。相對于那些所謂的熱門IP,原創更為重要。“網絡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創作者可以在網絡小說里學到故事的結構、情節的設定以及細節的完成,但不能陷入一種只抓IP空殼概念,而忽略了真正的影視劇本創作的狀態。”
在編劇、制片人白一驄看來,被投資人看好的所謂IP,更像是他們為了把一個影視作品的價值放大數倍,從而在資本市場上獲益的宣傳和炒作。作為影視劇的創作者,白一驄認為:“從事內容創作最好不要接受資本的裹挾。”
其實,將閱讀量和訂閱量作為判斷一部網絡文學作品是否具有IP價值的先決條件讓韓延不無擔心。“如果有人在數據上造假,又該怎么辦?”
白一驄則提到了IP背后隱藏的另外一個問題——在網絡IP中,大多數受眾的審美趣味并不會趨向“高級”。白一驄直言,在打造IP產品的過程中,實際上,對粉絲的大數據分析很重要。多數網絡文學的讀者時間都相對碎片化,每次閱讀三五千字,隨時中斷故事之后再次閱讀還能回到劇情,這就要求故事本身要很簡單。“網絡文學長期以讀者受眾為導向的創作規律,也決定了它的格調偏低。由于現在大多數的創作者都面臨生存的問題,只好去遷就觀眾的口味。從長遠看,這樣的創作方式并不利于影視作品改編。”
不過,張家魯對網絡文學以及未來的創作格調表示了樂觀的看法。他認為,就粉絲喜好而創作的網絡文學最終會被淘汰,聰明的創作者應該真正了解讀者或者觀眾需要什么。“當下網絡IP層出不窮,也在提醒我們,在影視創作中,要更謙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