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是電影藝術的發源地和世界電影的集散地。中法作為電影大國,共同倡導文化多樣性,是打破好萊塢電影獨霸天下、推動電影多樣性的生力軍,在當今世界電影格局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狼圖騰》等中法合拍片整合兩國有效資源,有助于擴大影響和搶占國際市場,不失為加快中國電影國際化進程、推動中國電影走出去的有效途徑。
電影節是中國電影進入法國的主渠道
目前,電影節是中國電影進入法國的主要渠道。創辦于2004和2011年的“巴黎中國電影節”和“法國中國電影節”每年舉辦一屆,效果顯著,影響較大。兩個電影節通過新片展映和經典電影回顧展等形式年均放映國產影片40余部,吸引觀眾2萬多人次。另外,法國有許多國際電影節經常展映中國影片,如維蘇爾亞洲電影節2015年設置了“關注中國電影”單元,南特三大洲電影節2013年設立了“中國電影回顧”展單元,戛納電影節、安納西動漫電影節等也常有中國影片亮相。眾多法國電影節為我國電影的進入搭建了重要平臺,成為中國電影走出去的重要途徑。不過,受時間和空間的制約,電影節與院線放映等商業營銷方式相比,影片受眾面較窄,經濟收益甚微。
長期以來,以商業營銷方式進入法國電影市場的中國影片數量有限,每年在法國電影院線放映的中國影片更是屈指可數。據法國電影網統計,2000年至2014年15年間,通過院線放映、發行DVD和視頻點播等商業渠道進入法國的中國影片共計147部,平均每年不到10部。在這些影片中,中國內地電影50部,中國香港電影31部,中國臺灣電影3部,中外(港)合拍片73部,合拍片占據半壁江山。15年來,在法國院線放映的中國影片僅有46部,平均每年3部。其中,票房(法國票房以觀影人次計算)超過百萬人次的僅有3部,依次為中美合拍的《臥虎藏龍》(180多萬)、中美合拍片《功夫夢》(130萬)、中國香港電影《花樣年華》(110萬);票房20萬至70萬人次的影片有18部;其余多數影片觀影人次為3萬至10萬。由此可見,中國電影在法國院線的票房不容樂觀,幾部創下較高票房紀錄的電影也多為中國香港電影和中外合拍影片。
法國是放映世界各國電影最多的國家,對影院放映外國電影沒有配額限制。據了解,每年在法國電影院線上映的各國電影平均650部,幾乎每周都有12部新片上映。從這一大背景下看,中國影片在法市場的實際占有率僅為0.5%,與我國電影年產500部以上的生產能力形成較大反差。這一方面反映出我國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的電影較少,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我國電影業的海外市場營銷能力較弱。
中法合拍助力國產電影走出去
近年來,合作拍攝作為重要的電影制作模式和電影走出去的捷徑受到關注,中法電影合拍也得到兩國更多的重視。2010年,中法兩國簽署了《中法電影合拍協議》,促進了兩國電影合拍項目的增加。之后,法國與中國簽訂了8部影片的合拍計劃,其中3部已經上映。分別于去年5月和今年2月在法國院線公映的《夜鶯》和《狼圖騰》獲得票房和口碑的雙贏,是中法合拍立項影片的成功案例。
《夜鶯》是廣西電影集團出品的中法合拍片,由法國導演費利普·彌勒編劇并執導,中國演員李保田等主演,外景在中國拍攝,后期制作在法國完成。《夜鶯》的藝術水準、中國元素與國際視野的融合得到中法電影界的高度評價,還被推薦代表中國角逐201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該片在法國放映時間長達5個月,吸引觀眾15萬人次,上座率明顯高于同類型的中小成本文藝影片。《夜鶯》2014年參加了20多個國際電影節,電影版權被10多個國家和地區購買。
《狼圖騰》由法國著名導演讓·雅克·阿諾執導,該片突出人與動物、人與自然之間微妙的關系,用世界的眼光和情懷表現中國故事。2014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法期間,中法雙方簽署了該影片的歐洲發行協議,《狼圖騰》將在歐洲獲得800萬美金的保底發行。在中國首輪放映斬獲6.97億元票房后,《狼圖騰》于今年2月25日開始在法上映,當天就吸引了8萬多名觀眾。在法國同期上映的16部影片中,排在首日票房成績的第一位,獲得法國觀眾與媒體的廣泛贊譽。《狼圖騰》在法國上映不到一個月,觀眾人數便超百萬,成為15年來法國票房最高的中國電影之一。
其實,中法電影界早在《中法電影合拍協議》簽署之前就進行了不少合作拍攝的嘗試,兩國電影合拍的成功經驗值得總結和思考。1958年,中法合拍了第一部故事片《風箏》,在法獲得86萬人次的票房佳績,并先后在捷克斯洛伐克第11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和意大利第1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獎。1987年,中法另一部合拍片《閨閣情怨》在法國上映時也產生強烈反響,創下了95萬人次的票房紀錄。該片作為經典影片,其DVD版至今仍在法國銷售。
中法電影合作基礎良好
法國電影業具有國際合拍的傳統和豐富經驗。有關數據顯示,2014年,法國共生產258部影片,其中106部為國際合拍片, 占41%。近10年來,法國合拍片數量基本維持在這樣的比例。
法國電影團隊前往其他國家,深入當地文化、拍攝當地故事,在業內早已成為常態。目前,法國與55個國家簽有電影合拍協議,相當數量的合拍片質量上乘、深受好評。如第84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得主《藝術家》是法國和比利時的合拍片;第85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和第6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得主《愛》是法國與德國和奧地利的合拍片;獲得66屆戛納金棕櫚最佳電影獎的《阿黛爾的生活》是法國與比利時和西班牙的合拍片;2015年代表各國競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83部影片中,有13部是與法國合拍的,最終獲得提名的有6部。因此,與法國合作拍片有利于引進其先進的電影理念和制作手段,提升我國電影的整體制作水平,并借助法國成熟的國際營銷機制拓展電影的海外市場。
此外,中法合拍電影有著良好的人文基礎。兩國都大力倡導文化多樣性,在保持自己文化特性的同時,尊重其他文化,并不斷從各優秀文化成果中汲取營養。中法都是文化大國,在文化上相互吸引、相互欣賞。中法兩國電影也存在諸多共性,如都具有嚴謹、沉穩、深刻、細膩的特點,善于表達人們內心復雜、微妙的情感,注重反映人類社會深層次的矛盾。這些因素有利于電影同行在合拍時達成共識。
同時,《中法電影合拍協議》的簽署為中法電影合拍提供了法律層面的保障。合拍協議使影片的制作、發行等變得簡單易行,能夠最大程度地整合兩國電影資源。中法合拍片還擁有諸多優勢,例如既是中國電影又是法國電影的“雙國籍”屬性,使其既享有各自國家的電影扶持政策和稅收優惠,又可直接進入各自的電影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