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葉小鋼在浙江省舟山市舉辦的中國旅游演藝資本與運營峰會上如是說。作為音樂人,葉小鋼希望國內旅游演藝項目在提高音樂品質的同時,應吸納高水平人才,有所創新、富有遠見。
近年來,不少實景演出項目在各地景區涌現,其中“印象系列”最具代表性,比如《印象·麗江》、《印象·劉三姐》、《印象·西湖》、《印象·大紅袍》、《印象·普陀》。它們運營情況如何?從《印象·普陀》中可窺見一斑。
2010年《印象·普陀》開演前后,舟山市普陀印象旅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樂科亮頂著巨大的壓力。因演出地遠離普陀山核心景區,從游客到觀眾的轉化率偏低,這讓《印象·普陀》初期的運營遇到諸多挑戰。
“表面看來,舟山的游客很多,但把他們拉過來看實景演出很難。因為他們大多是香客,抵達后就直奔普陀山祈福,又大多只住一晚,而且住在普陀山景區附近,來看演出的幾率很小。”樂科亮認為,除了精心選址外,前期的調查分析極為重要,尤其需要著重分析游客總量及其結構特性。
“實景演出還要考慮氣候。室外演出,遠山月夜,十分浪漫,但舟山降雨、臺風等惡劣天氣很多。我們不久前就遇到雷雨交加,根本沒法演出,只好被迫退票,損失很大。”樂科亮說。
除了前期做足“功課”外,樂科亮極為認同演出要堅持“內容為王”的觀點。舟山市普陀印象旅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曾對觀演游客做過數據分析,結果是團隊游客占20%、散客占80%。
“當以散客為主時,傳播效果主要依靠的是人際之間的口碑,這就需要你的內容過硬。現在是互聯網時代,游客對演出的評價在網上隨處可查,不可能還像以前那樣,導游把游客拉來就行了。正是意識到內容的重要性,我們每年都要求導演在內容和呈現上有所改進和提升。”樂科亮說。
曾參與實景演出項目制作的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系主任林振宇認為,旅游演藝項目應由“導演作品”轉向“制作人作品”。“現在,很多導演在項目設計中會給投資者很大‘壓力’,并許以很多愿景,甚至有些忽悠的成分,在節目制作中一味貪求器械使用、盲目追求特效,從而花費大量資金。”林振宇認為,這是不可取的,投資者一定要堅持合理的“性價比”。
“從文化與旅游的發展態勢看來,演藝一定會成為旅游的‘標配’,在這種機遇下,我們要注意內容定位、制作方式、成本考量,尤其是在內容方面,不能一味地追求美國化。”林振宇認為,看實景演出,中國人與美國人的審美標準迥異,美國人更喜歡現代技術的運用,比如聲光電,但中國人常會追問演出內容的情景、故事線索、文化內涵等。“這就需要我們挖掘地方的歷史和文化元素,而非盲目地進行道具堆砌,沉溺于新技術的運用。”
“目前,不少國內旅游演藝項目還存在所吸收的人才限于區域內、不太注重內容的研發投入、與資本對接難等短板。”鼎盛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總裁、中國旅游演藝聯盟理事長梅洪表示,國內旅游演藝界應從太陽馬戲團的運營模式中汲取經驗。
為什么太陽馬戲團的年營收總額能達到8.5億美元,接近中國旅游演藝年營收總額的一半?梅洪認為,太陽馬戲團享有如此聲譽及獲得巨大成功,與其將街頭藝術變為盛大的“秀”、建立龐大而專業的人才庫、極為重視節目的研發等因素密切相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