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電行業技術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如何在這種趨勢下保證投資回報率?
在廣播設備行業,用戶日益增長的需求與技術發展的速度是一對很有趣的“伙伴”。從中東及亞洲各國來看錄音棚正在從廣播行業吸取新鮮的觀念和習慣。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廣播商都需要有獨特的銷售主張,大多數都通過技術投資來實現。 Calrec的銷售和市場部總監Henry Goodman補充道:“現在客戶們的需求不僅僅是一臺調音臺那么簡單,調音臺固然能夠滿足技術方面的需要,但是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廣播商開始重視將音頻網絡化融入到廣播工作流程之中。我們已經研發出一款自主知識產權的音頻網絡解決方案Hydra2,用戶可以在多軌調音臺的環境下實現所有輸入輸出通道的共享。”
“廣播商對設備的集成性和互通性要求越來越高。不只是在設備內部傳輸信號,還需要跨設備跨平臺傳輸。” Goodman先生繼續講到:“我們可以使用AVB或Ravenna協議將已有的IT網絡技術運用到音頻技術中來。”
網絡化已經成為一個老生常談的主題。森海塞爾專業產品部投資組合管理總監Claus Menke認為:“電子媒體行業已經進入數字化工作時代,今后像Dante和Ravennna這樣的通用網絡協議的重要性會更加凸顯。”
朗沃股份有限公司的市場與傳播總監Andreas Hilmer 也持相同觀點:“我認為廣播設備行業正在從傳統的數字技術向IT網絡技術轉型。在生產和分銷環節都是如此。明年我希望看到我們公司向IP技術邁出重要的一步。”
Hilmer先生說:“AES67為音頻行業提供了一個IP網絡音頻的開放標準。在Ranenna中已有運用,使用該標準的產品也已經問世。在視頻方面也有同樣的發展趨勢。在今年的IBC展會上,朗沃推出了一款基于IP技術的視頻解決方案,因此基于IP技術的產品已經不僅僅停留在研究層面上了。”
網絡化技術會在廣播技術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我們還不能忽視4K的發展趨勢。Blackmagic Design EMEA的銷售總監Simon Westland說:“我們在與廣播商無論是就設備方面還是其他方面交談時,會發現他們似乎在4K相關內容創作的方面即將有大動作。但我認為最讓他們為難的不是超高清的節目內容本身,與此相反,最大的障礙是如何將超高清信號傳輸到用戶端。”
Westland先生繼續說:“我們已經推出新的6G-SDI系列產品,該系列產品可以利用SDI接口實現超高清節目的后期制作。在某種程度上,這就是我提到的技術障礙之一。我們的這項技術是基于行業內流行的也是用戶十分熟悉的SDI信號研發的,解決了難題。”
Westland先生解釋道:“需要指出,這些產品不僅支持超高清4K的分辨率,同樣支持3D和高清格式的節目源。廣播商可以在不投資很多的前提下進行升級,對于那些即將邁入超高清時代的廣播商來說,這點是極其重要的。”
岡田先生補充說:“4K的電影、電視節目、廣告以及紀錄片數量上升的很快,現在新的技術已經可以支持4K體育賽事和大型活動現場直播,有的電視臺已經開始嘗試用4K技術直播重要的體育賽事,觀眾們擁有了更加身臨其境的體驗感。同時,一些節目內容提供商也開始在4K設備上進行投資,以占有未來媒體市場的份額。”
當然,對于投資而言,都需要具有一個長遠的回報率保證。Westland先生已經開始考慮4K解決方案在這方面的表現如何:“決定廣播商是否使用超高清技術拍攝節目的因素在于他們的投資在未來是否會得到持續性的回報。拿英國廣播公司舉例,BBC現在已經使用超高清技術拍攝《幸存者》了,他們正是認為會有持續性的投資回報才會那樣去做。”
“在我看來,4K肯定是一個長期的趨勢和過程。”Menke先生補充道:“現在市場上已經出現了第一款消費級的4K攝像機,隨著4K的到來,必然會對音頻質量有著更高的要求。我們音頻界的口號是:‘聲音賦予圖像靈魂’。4K會對音頻界有著微妙的影響。劣質的聲音對任何制作來講都是不利的,觀眾對劣質的聲音也會很反感。”
這種觀點在業界得到大部分認同。岡田先生也談到:“高質量的音頻和高質量視頻同等重要。廣播商需要把視覺內容和音頻內容有機融合,為觀眾提供完美的視聽盛宴,這點非常關鍵。”
Hilmer先生說:“我確信與屏幕上的像素數增加相比,3D音頻給觀眾帶來的沖擊會更猛烈,原因是3D音頻會給觀眾帶來更自然的聽覺體驗。音頻行業將會開發出消費級的3D音頻系統,這樣普通觀眾就可以在家里體驗3D音頻,并且無需像現在的5.1系統一樣讓音頻線布滿客廳。”
“消費者追求的是一種更加身臨其境的體驗。無論是4K還是3D都對與視頻配合的音頻提出了新的要求。”Goodman先生說:“在第二次電視技術革命進行的如火如荼時,觀眾們也會根據不同的音頻質量來決定他們收看哪個頻道的節目。音頻永遠是提高觀眾體驗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對于廣播商而言,高端技術非常重要,但是這并不是取得投資回報的唯一渠道。面向移動設備的音頻編碼也是有利可圖的領域。Menke 先生認為:“智能手機為那些‘低質量’素材提供了舞臺。去年我們迎來了第一個直播的手機電視臺,雖然音視頻質量很一般,但是即時傳真的氣氛和特點完全勝過了節目質量上的缺陷。”
“有時候我覺得制造商和專家對音視頻質量的損失有些過于斤斤計較,我們同樣要看到有損音視頻的發展潛力,如果記者們或是普通民眾都是視音頻發燒友或專業人士,那么也許他們就不會那么迅速的挖掘出第一手的新聞了。”Menke先生說。
廣播商會從不同的渠道獲得技術投資的回報。不過這也會影響著技術發展的軌跡,就像Hilmer先生總結的那樣:“隨著廣播商的預算越來越拮據,技術的發展不會以工程人員的興趣為轉移,而是取決于是否能提高觀眾或聽眾的體驗感。”觀眾們的需求在未來會成為廣播技術發展更為關鍵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