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的成功似乎是一個高投入、低風險的商業范本。根據《印象·劉三姐》總策劃兼制作人梅帥元公開的數據,該項目前期投入7000萬元,10年演出4000余場,觀眾逾1000萬人次,門票收入約10億元。雖然前期投入較多,但僅用三年半時間就收回了全部投資。
在初期的高投入之后,由于運營成本相對較低,實景演出項目往往可以維持較高的毛利率和凈利率,而且衍生業務也能進一步拓寬其未來的盈利空間。
《印象·劉三姐》的成功使得旅游+實景演出的商業模式有了眾多的追隨者。然而,從實際的情況來看,成功的畢竟是少數。如同為“印象系列”的《印象·海南島》就成為了投資者的“噩夢”,這部前期總投資1.8億元的大型實景演出,由于觀看人數過少,票房收入與預期落差太大,在上演1年半后,投資方海南印象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就將55%的股權作價2750萬元轉讓給了一家民企。如今,《印象·海南島》每天的觀眾僅有500人左右,而參與演出的演職人員就達到300人,甚至出現過觀眾人數沒有演員多的窘況,門票收入僅夠維持演出成本。
實景演出一般以真山、真水為演出舞臺,投資動輒千萬、甚至上億元,其收入主要來源于門票和演出CD、VCD的銷售。門票收入受到旅游的季節和天氣影響,難以保持穩定,而CD和VCD則受到盜版影響。在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花建看來,實景演出產業鏈短小,相關衍生品的開發還比較缺乏。
實景演出最大的風險是游客人數稀少或者游客不“買單”,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投資人就可能遭遇血本無歸的窘境。
作為行業的“開山人”之一,梅帥元一直都在積極參與創作,既當制作人,有時也是投資人之一。梅帥元說,作為投資人,在對項目進行考察時,他越來越看重游客的統計數據:“因為有了游客,實景演出的門票收入才有保障!
從市場的整體情況來看,雖然實景演出成功將帶來高額的收益,但目前受制于盈利渠道單一,其背后的風險一直是投資者顧慮的重要因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