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2-1-9 8:27:43
(
編輯:孟子默
) 【
大
中 小】
手機訪問
|
|
【音響網資訊】 如果說在消費類電子產品市場里,哪個領域專業門檻以及內化程度最高,非音響莫屬。
所有入門者的困惑幾乎都集中在器材的選擇上,首先是音響的產地;其次,要搞清楚功放與揚聲器之間的關系,更不用說前左、中置、前右、左環繞、右環繞音箱以及播放功率這些細節的考慮;最后,聽覺和音樂是最為個人化的感官體驗,如何為你喜歡的音樂類型選擇更加適合的機器。初學者選音響,簡直是一場全方位的掃盲。
在上世紀90年代,是中國音響消費的第一次高潮。伴隨著進口音響產品數量的增加和合資音響企業的迅速發展,JBL、B&W、KEF、博士、天朗、金嗓子、安橋等國際知名音響品牌的產品在中國市場上廣受追捧。當時城市家庭的小康化程度,都以擁有什么檔次的音響來衡量。
之后,隨著網絡的發展以及更多便攜式電子產品的普及,比如電腦,還有索尼最早的walkman,后來的MP3和現在最熱的蘋果,音樂變得易得起來,大家更換產品的節奏越來越快,人們在習慣音樂環境的同時,也不再拘于室內欣賞音樂。
美國人Jason Sausto是安橋音響大中華區總裁。他很多年前在北京五道口學習中文,五道口附近有間大超市,每次都會播放特別嘈雜的音樂,他很困惑,中國的商店為什么不能播放一些優美而舒緩的音樂,讓人們購物心情得以放松呢?
這種情況現在好了很多,Jason認為,敲著電腦鍵盤成長起來的這一批年輕人,在達到某一個更為純粹的欣賞臨界點時,會需要更好的設備,就好比一個沒有看過電視的人,他需要的只是隨便一臺電視,只要能看到畫面聽到聲音,但當他了解電視是怎么一回事兒之后,他會進一步追求液晶、高清。而這,也將是音響企業在中國發展的新動力。
音響在家庭消費的比重情況,與經濟環境有很大關系,與一個城市的文化引導及人文氣質也息息相關。無關褒貶,Jason提到了鄂爾多斯現象,人均GDP甚至超過香港的小城市,錯位需求體現得非常明顯,市民們炫耀財富的方式還停留在車、房和奢侈品上。
80年代從收音機、無線電愛好者成長起來的Hi–Fi(高保真)音響絕對發燒友也漸漸老去,他們執著于嚴苛的技術參數,大多數非常清高,與商業絕對劃清界限,無論是交流還是爭論,發燒Hi–Fi出現了年齡斷層,于是不可避免地變成小圈子的事。
歐洲那些專注于高精密設備調琢的音響設備企業,他們生產的一些HI-END音箱已經成了音響制造商技術實力的象征,這層意義遠遠大于它作為商品出售。日本的音響企業則對市場異動更加敏感,Jason認為,好音響應該為更大眾的人群所擁有,但在此之前,包括安橋在內的專業音響品牌,在中高端家庭影院消費市場的影響力,還不如索尼等家用電器品牌。
安橋音響新的增長點出現在定制化的中高端家庭影院上。他們首次在功放中引入微軟的操作系統,3年前,中國所有的產品都加入中文菜單,他們還實現在遠程中控,更加方便更改設程和異地維修,這塊業務達到了每年100%的遞進速度。
他們越來越多地接到類似的案子,一些人利用家里的空置房間改裝視聽室,他們需要好設備的同時,希望更多地被照顧到個人的使用習慣。在那些希望音響市場擴大化的人看來,音響在中國的狀況像極了葡萄酒,喝的人多了,就能創造出更多需求。
家庭影院搭建誤區
多品牌混搭
中國的消費者習慣在一整套設備里使用多個品牌,比如A品牌口碑最好的功放+B品牌的喇叭等等,這樣混搭最為自持擁有音響專業知識的消費者所愛。如果是非常內行的人,這樣也許能搭配出精品,但是對于一般消費者,混搭的缺陷除了聲音的兼容度之外,還有后期維修的難度。
音響市場的亂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經銷商造成的,90年代音響市場各大品牌混戰,經銷商也同時會代理多個品牌,這種經營模式的影響一直持續到現在,商家更傾向于組合打包,但對于消費者而言,未必是最適合的。
過于注重喇叭線
在全套的系統里,最無關緊要的就是喇叭線。但是喇叭線可能是全部器材中利潤最豐富的一個,因此,很多商家在宣傳中會刻意突出喇叭線的重要性,一條被炒起來的喇叭線,價錢有可能達到一套設置的總和。
更多相關:
音響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經濟觀察報,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音響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